“科學基于可觀察的事實和數據,并能夠在相同條件下重復進行。”
這番回答就是科學的定義,臺下的專家教授們微笑著沖駱一航點頭。
駱一航向他們躬身回禮。
隨后又舉起話筒。
“回到剛才的話題。”
“后來,我們把小姑娘留了下來,使用育種4.0技術,分析出她的土豆高產的原因。”
“簡單來講,她將土豆體內淀粉轉化酶的控制閥給敲掉了,光合作用所產生的糖分,一出現就被轉化成了淀粉。所以土豆長的又大又快,卻非常難吃。”
“再采用分子標記法,輻射誘導等方式,將這一特性成功轉移到了一個名為74-18的土豆品種身上。”
觀測、實驗、分析,并可復制。
這就是剛才駱一航所說“科學”的一個具體表現,完全符合定義。
“那么,研究是什么?”
駱一航又問出一個問題。
不過這回他很快就自己回答。
“研究,就是在科學成果的基礎上,明確一個目標或問題,遵循一定的方法論,可能包括新理論的提出、新方法的開發或現有知識的擴展,指導并進行的探索過程。在研究的基礎上,還可以進一步開發和完善原型,使其成為一個更加成熟和實用的產品。”
這話有些拗口,不過沒關系,馬上樣例又來了。
“之后,我們的育種4.0實驗室,以首席科學家文英為首的研究團隊,在小姑娘成果的基礎上,對這一特性進行了強化,培育出更高產,高產到夸張,但是更難吃,小豬都不吃的土豆品種,而且更難看。”
這當然是玩笑話。
“大家請看,以目的為導向,遵循一定方法,一步步開發并完善,使其成為成熟和實用的產品。”
駱一航按動控制器,身后大屏幕再次切換。
出現一張流程圖。
就是秋雁九號f1到f4代的迭代演變。
——
育種4.0就如文英所說,是設計出一個作物。
過于先進,冷不丁看見有點驚悚。
所以駱一航才做了那么多鋪墊。
好在介紹的過程中,耳機里傳來褚杰那邊傳達的輿情監控,絕大部分網友還是很理智的,討論的多是神奇、驚訝、震撼。
震驚于科學技術都發展成這樣子了,跟魔法似的。
零星一些反對者形不成氣候。
那就好。
駱一航將培育過程講述完畢后。
繼續說道:“下面,讓我們來看看,完成品的土豆,到底是什么樣子吧。”
大屏幕上內容一變,出現一張表格。
秋雁九號、普通品種土豆、玉米、小麥還有木薯的對比圖。
不過秋雅九號的名字一欄是個問號,還不到公布的時候。
“大家請看,我們土豆實驗室畝產.萬斤,預計大田種植畝產1.3到1.萬斤。普通高產土豆畝產五千到七千斤,全國記錄為1.08萬斤。玉米,畝產一千到一千五百斤;小麥畝產五百到一千斤;木薯畝產一千二到一千四百斤。”
“不好意思,我們好像又破了一個記錄,而且不止一個……”
轟!
全場嘩然。
想到了產量高,沒想到產量這么高。
一萬多斤的畝產,單聽起來就挺嚇人,這一對比,更尼瑪嚇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