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是全用上。
大戶不差錢。
先土壤改良,駱一航手里有更先進的改良方式,用不著換土、曬坑,齊若木的“上覆下改”控鹽培肥技術效率更高。
品種自然是方志利的漠上云桃,駱一航聯系到了方志利本人,據他說漠上云桃也開,粉紅色的,特漂亮。
順便再在桃樹下種一圈沙漠玫瑰,二者優勢互補。
紅搞定。
綠柳也有。
kel市有一位名叫王成幫的退伍老兵,退役后從事園林綠化工作。
2001年深冬,65歲的王成幫在kel市孔雀河南岸發現一株特殊柳樹。
當時氣溫低至零下,但該樹樹干仍保持青綠色,枝條金黃,冠幅如傘,與周圍枯敗的景象形成鮮明對比。
這株柳樹就是“成幫柳”。
發現這株奇異的柳樹之后,王成幫立即開展培育實驗,在kel市園林處的支持下,逐步擴大規模。
成幫柳能適應干旱少雨的氣候,年降雨量僅30-50毫米的環境仍能存活。
病蟲害發生率也顯著低于普通柳樹,并且在冬季低溫下仍保持青綠。
成幫柳到今年已經培育了二十一代,在kel市種植總數超過一萬株,成為巴州地區唯一以人名命名的樹種。
除“成幫柳”外,王成幫退休后義務植樹30余年,累計培育和種植各類樹木達150萬株以上。
——
無論武威的方志利,xj的阿布杜熱合曼麥麥提,還是寧夏的農科團隊。
還有退休之后還在奉獻大愛的王成幫與“成幫柳”。
這些故事的意義已遠超農業成就本身,它們成為一曲震撼人心的人性贊歌,照亮了人類精神的燈塔!每一棵在沙漠中綻放的桃、每一株在風雪中昂首的“成幫柳”,都是在荒蕪之上,人們以心血澆灌希望,用堅韌和智慧書寫了“將沙漠變天堂”的神話。
這些故事,不應該只隱藏在黃沙里,隨風飄去,應該讓更多的人知道他們,了解他們。
駱一航給褚杰打了個電話,讓他安排人去武威、寧夏、和田,還有庫爾勒,將故事拍成紀錄片。
要用最好的人員,最好的設備,最好的表現,拍出最好的故事。
不要怕錢,要做就做最好。
但是,錢也不是大風刮來的,該省省,該,拍攝費用加個零并進迪拜的項目費用里,讓大戶掏錢。
大不了,做成中阿雙語的,國內部分算上集。
桃樹和柳樹,遠赴海外扎根迪拜,將迪拜河兩岸打造成一片桃紅柳綠的故事也拍一個,算下集。
加上一些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國家戰略啊,提升國際社會對其環保貢獻的認可啊,彰顯技術整合能力,可吸引農業科技投資,推動當地高附加值農產品,擁抱經濟多元化之類的情節,他們肯定高興。
名義上算贈送,兩國友誼嘛。
就這么定了。
接下來算賬,弄一片桃紅柳綠,到底要多少錢合適
樹種,沙漠玫瑰,上覆下改的蚯蚓土,還有灌溉設備,肥料,人工……
為了盡早出效果,最好直接用成樹。
成樹斷根移植,還要漂洋過海,不一定能成活啊。
那就……咱有菊保水劑呢,多用些,把樹根全包上,包大些。
只要能度過移栽的緩苗期,成活幾率就上去了,再留三成冗余留著補種,問題不大。
如果成活率高,冗余也給他們種上,種密集些,還能當防護林呢……
駱一航拿著計算器,七七八八全列出來,盡量都往高里算的。
最后加起來一算總和。
好像也沒多少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