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先攻艦隊受阻,羅清將負責斷后。(這條是羅清自己加的。)
本作戰計劃,看似簡單,實際流程相當冗長。
星際戰爭與一戰二戰不同,時間和空間跨度都非常大。
首次遠航作戰被設定在危機紀元202年。
也就是在兩年之后。
由于吞食帝國的距離太陽系只有500天文單位,因此,恒星級戰艦只能通過[前進三]的速度進行航行。
[前進三]的航速為[前進四]的十分之一,也就是2%光速,在奔襲戰中,人類的太空艦隊也會進一步降低速度,以[前進三]的一半航速,也就是1%光速進行遠征。
這個速度,跨越500天文單位需要8個月。
在遠征艦隊在抵達吞食帝國附近后,會嘗試通過電磁動能炮和伽馬射線激光進行跨越2億公里超遠距離轟炸。
如果吞食艦隊進行低烈度狙擊,那么遠征艦隊將嘗試正面摧毀敢于阻擊的吞食艦隊。
倘若幾十萬艘吞食艦隊一擁而上,那么遠征艦隊會立刻發射所有的恒星型核彈,利用密集的太空核爆阻遏敵人追擊,并立刻進入全功率[前進三]進行撤退。
倘若恐龍隱藏了吞食艦隊飛行速度,那么遠征艦隊也會立刻進入[前進四]狀態,將速度攀升至3%4%5%乃至10%的光速進行逃離。
當然這500艘遠征戰艦也不是孤軍奮戰。
有2000艘行星級戰艦,協同恒星級戰艦一起行動。
太陽系艦隊不僅僅是恒星級戰艦組成。
行星級戰艦也是人類艦隊重要組成部分。
行星級戰艦可以在太陽系內自由航行,他們的最大航行速度為1%光速,相當于恒星級戰艦[前進三]的一半航速。
行星級戰艦的體積與21世紀初人類的航空母艦相當,一艘行星級戰艦的艦員約500余人,僅為恒星級戰艦艦員數量的1/10。
行星級戰艦并沒有配備可以持續運行數千年的生態循環系統,也沒有裝備艦載冬眠倉,行星級戰艦的生態循環系統僅能維持20年左右,這個時間雖然不長,但足以完成太陽系內部的常規軍事行動。
相比于恒星級戰艦,行星級戰艦的建造效率要比前者高許多。
限制恒星級戰艦生產速度的不是資源,而是恒星級戰艦的核心——【叁型可控核聚變無工質輻射推動發動機】
作為能夠將戰艦推動20%光速的人類最高級技術成果,這種發動機的生產效率極低,生產線完備的情況下,需要2~3年才能裝配一臺。
而行星級戰艦則不受這個限制,一方面是它的體積小,連地球上的國家和大型公司都有能力自主建造,二是因為行星級戰艦可以直接裝配民用飛船發動機。
因此,太陽系艦隊的行星級戰艦數量,在100多年的積攢下,總數量來到了62400艘,是恒星級戰艦數量的12倍。
在戰斗力上,行星級戰艦同樣裝載了小功率的伽馬激光射線和電磁動能炮。
相比于恒星級戰艦的四位一體打擊系統行星級戰艦,行星級戰艦的戰力算是‘大削’,但即使是孱弱的行星級戰艦,其單體作戰能力,也足以比擬恐龍們的[暴君級戰斗艦]。
通過柯伊伯帶戰役,人類早就通過拆解恐龍戰艦的殘骸得出了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