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所謂的[三角壁壘級防御艦]還是所謂的[腕龍級母艦],亦或者是[暴君級戰斗艦]、[翼龍級偵察艦]、[劍龍級火力支援艦]、[迅猛龍級突擊艇]等亂七八糟的恐龍戰艦,本質上都是行星級戰艦。
這些恐龍戰艦既沒有完整的生態循環系統(實際上制造維持恐龍的生態循環系統確實十分困難),也不存在可以航行數千年的戰艦燃料,因此這些恐龍戰艦,本質上都是圍繞吞食巨環的蜂群,不能離開吞食巨環超過500個天文單位,沒有獨自生活的能力。
恐龍的太空艦隊,并不如人類精心制作的太空戰艦,它們將所有的資源投入都放在了巨環本身上。
在這場艦隊國際高層的會議中,會議發言人通過全息影像,對羅清系統的演示了太陽系艦隊與吞食艦隊的區別。
太陽系艦隊由5000恒星級戰艦和62400行星級戰艦組成。
吞食帝國艦隊則由至少600000艘戰斗艦和300000艘非戰斗艦組成。
根據斐茲羅——林格三號望遠鏡的觀察,人類可以得知,參與柯伊伯帶戰役的恐龍艦隊,基本上就是吞食帝國艦隊的縮影。
恐龍的戰艦體系。總共有6種戰艦構成。
會議發言人詳細地闡述了這6種戰艦區別。
【三角壁壘級防御艦】:一塊非常抗揍的三角金屬塊。
形似金字塔,單體大小也相當于胡夫金字塔,幾乎是實心的,僅由10只恐龍在核心駕駛,充當恐龍戰艦的太空盾牌,其材料學結構可以抵御人類戰艦的數百發伽馬射線激光,哪怕是面對電磁動能炮,也足以承受數百枚電磁炮彈而不損毀。
實心的三角鐵塊,堪稱太空拒馬。
【腕龍級母艦】:恐龍版本的航母
形似中國傳統棺木,被戲稱為鐵棺材,是體積最大的恐龍單體戰艦,長寬高分別為10km、6km、5km,相當于人類方最大恒星級戰艦[悖論引擎]號的20倍(悖論引擎號經過數次升級,戰艦長度為2.4km)
由于恐龍的巨大體積,因此盡管腕龍級母艦很大,所裝載的太空戰機卻很少,只有一百多架,恐龍的太空戰機飛行距離極限僅為40萬公里,約等于地月之間的距離,采用工質驅動,戰力孱弱,威脅性很低。
恐龍的太空戰機一般由一只恐龍單獨駕駛,尚且沒能實現無人化自動化作戰。
相比之下,人類戰艦攜帶的無人艦載機無論是飛行速度還是飛行極限距離亦或是艦載數量,都遠超過恐龍戰艦。只能說恐龍太大了確實浪費地方,一架恐龍太空戰機的大小居然相當于一個標準的400米跑道。
在柯伊伯帶戰役中,腕龍級母艦釋放的艦載機,除了浪費一發電磁動能炮彈,幾乎沒有任何作用。
【翼龍級偵察艦】:一艘塞滿了各種探測設備的板磚。
形似傳統紅心磚塊,裝載了包括不限于雷達系統(用于探測人類艦艇、小行星等目標的位置)、光學望遠鏡(通過可見光觀測遠距離目標)、紅外探測器(感知黑暗環境下目標的熱輻射源)等等。
但實際上這些探測設備能夠取得的作用有限,相比之下,人類恒星級戰艦標配的傳感器陣列則更加先進,包括磁場、引力場傳感器等。
翼龍級偵察艦作為恐龍艦隊的輔助艦,基本上是充當其他戰艦的觀察員角色,唯一可以用于自衛的星際導彈,裝載的還是化學炸藥,威力和推進都十分有限。
【劍龍級火力支援艦】恐龍版本的武器庫戰艦。
艦體表面密布著棘刺狀的發射巢,形似劍龍的背甲,裝載著大量的星際導彈,星際導彈彈頭均為小當量核彈頭,一艘劍龍級火力支援艦約包含100發星際導彈。
由于恐龍們沒有點出電磁炮技術,因此劍龍級火力支援艦在艦尾還配備了兩門具備恐龍科技特色的[星際液態加農炮],加農炮將液態金屬以超高溫高速噴射而出,不過射程僅10萬公里(超出這個距離液態金屬炮彈會在低溫真空下自然解體),在太空戰中屬于近身肉搏武器,在屬性上被電磁動能炮全面壓制。
【迅猛龍級突擊艇】恐龍刺刀。
如同縮小版的流線型匕首,艇身僅100米長,在恐龍中屬于絕對的袖珍存在,如此小的艦體卻搭載著和翼龍級偵查艦同級別的發動機,最大推進光速可以達到3%,有能力可以快速撲向前進三狀態下的恒星級戰艦以及絕大多數行星級戰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