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哉,迦葉祖師之圣像,老衲需去一觀。”
“長老請,善哉.”
話音落下,釋尊者明明未起身,身影卻消失在大殿內。
騰飛空中,他心中思忖:
“除去佛緣,若是有佛慧,甚至慧根,那便更好了”
有此“慧智蘭心”,無需教化,早晚會皈依我佛
此時的書冊崖附近,普通人已經退居到山下。
有些人走了,還有些人在山腳遠觀,不舍得離開。
祖師顯靈,少林“僧值”與“后堂”兩大部門僧眾便接管此地,防止外人打擾。
除去紀律部門來維持秩序,亦是有不少,少林武大弟子,來此一觀奇景。
他們于連天峰修行,亦是聽到書冊崖上,迦葉祖師垂跡一事。
有人感嘆:
“祖師示現,聞所未聞啊.”
“你來的晚,不知十年前達摩洞邊【靈佑祠】,慧覺宗師于祠中請愿,曾引得解空祖師示現。”
“阿彌陀佛,師兄,和今日景色一樣嗎?”
那人目視著書冊崖,那團像是越燃越旺的橘火,輕聲發問。
一旁的師兄思索片刻,猶豫道:
“阿彌陀佛,貌似有所不同,我只是聽聞慧覺宗師周身有慧光顯現,沒聽說有火光”
“善哉善哉.”
釋尊者落地,周身無塵。
禪宗紀律部門執法者稱之長老,讓出地方通行。
旁邊少林武大弟子敬稱尊者,熟悉的稱他為老師、師傅。
釋尊者點頭,頌了一聲佛號,身形飄于書冊崖邊。
他睜眼細觀,周身氤氳莫名狀象,喚出“魂宮”以心體悟。
漸漸,他的眼神竟有些閃爍。
不同人于祖師刻下的字跡得韻,亦是有所區別。
道講“得道”,佛述“覺悟”。
依佛門所言,將覺悟分為了上、中、下三個層次。
下乘,乃解悟法理;
中乘,為觀照般若;
最上乘者,喻為明心見性。
便是親證“眾生本具的佛性”,達到“見性成佛”之境界。
孟傳得韻后,踏入周身明心見性之狀。
釋尊者活了近兩百年歲,亦是第二次見到。
上一次,即是佛門現今無漏神僧,于百年前破境武道家之時。
在【毗盧閣】,觀釋迦牟尼大日如來法身覺悟。
親見“諸法實相”,是為較深程度的覺悟。
為何眾人稱孟傳此刻周身的異相,像是要立地成佛。
便是“見迦葉祖師之實相”后,最上等覺悟狀態的顯現。
念至此,釋尊者不由會心一笑。
他剛還在想,此子有無慧根。
看來答案不用猜了,有,而且相當的大。
大慧根!
“阿彌陀佛,寶貝啊.”
非道亦非佛,有此慧根,會漸漸趨向于佛。
因此釋尊者也沒有搶人的打算,北聯大第二圣即將誕生,穩重些。
等慧根者“自悟”,皈依便可。
他雖然不怎么關注網上訊息,但亦是從弟子們口中聽說過,孟傳此子人物事跡。
其成長經歷,有佛門大能轉世之資。
少室山深處,月臺之苑。
這里常年有云霧籠罩,雨水格外充沛。
此地是白寶法師,天王神僧修行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