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不去關注六部郎官、乃至公卿大臣的職權變化,卻去關注區區一場科舉省試,本就不現實。而且省試題材與文體的限制本身就非常嚴格,是龍都得盤著。
就連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都批評過科舉應試對個人才華的限制:“使古之豪杰之士,若屈原、孟軻、司馬遷、相如、揚雄之徒今于是選,仆必知其辱焉”。
所以張岱縱使有著文抄的外掛,也不能保證一直超水準的輸出,單單憑著文章才華就能讓人啞口無言。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真要想挑刺,還有挑不出問題的文章嗎?
所以張說在說完這一句話之后不久,便又開口道:“今年你便從容應舉,假使當真舉業不成、下第無功,便且收拾行裝,赴你父在,暫且游學廣識,幾年后再歸國應舉吧。”
張嘉貞的歸朝讓張說見到皇帝對于阻他用事的決心之大,朝中必然也將因此而人情如堵。張岱作為他的孫子,想不受到影響也是不可能的。
一旦受此人情排抑而落第,卻還有王毛仲那一樁人情刁難沒有解決。
若是張岱由此而進入北衙任職,境遇無疑會更加的兇險。所以最好是在舉業不就之后立刻便離開洛陽,以游歷之名躲到外邊去,過個幾年再回朝。
張岱聽到這話后也不由得暗嘆一聲,與整個陣營的衰敗相比,個人的努力終歸還是有些無力。
他倒是沒有要抱怨他爺爺的意思,畢竟這個身份也給他帶來了普通人終其一生都難以獲得的便利,而他當然也要承受普通人不需要面對的那些人事刁難。
只不過如今他做了不少的人事布置,都需要由他這個人實際進行掌控,一旦離開了洛陽,后續的發展必然也將大受影響。
別的事情還倒罷了,那些救濟災民的安排如果受此人事影響、從而半途而廢,那些受其救濟之人或將再次陷入衣食無著的困境,所害恐怕不只一二人那么簡單。
“事若易就,又何必精心籌謀、堅毅用功?能人所不能,方顯大丈夫本色。誰若想熬煉我,需以其身為爐、其命為炭,看他火力如何!”
張岱向來也不是一個輕易屈服之人,更何況眼下這些人事困境還只是存在于設想中,遇事解事、見招拆招就是了,哪一招拆不了再說其他。
他心中這么想著,然而接下來很快就遇到了第一個挑戰。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