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岱提著食盒返回廳堂時,崔沔也已經結束了訓話,眾考生們也都悉數落座。
這些人在省試考場答題結束后便被直接拎來了御史臺,大多數都已經是饑腸轆轆,當見到張岱提著食盒走回來時,不乏人忍不住腹如雷鳴。
尤其李嶷等知道張岱午后已經去吏部公廚蹭了一頓飯,這會兒竟然又有人來送飯,望向張岱的眼神都變得怨怒起來。
張岱沒有理會崔沔審視的眼神,徑直走入堂中對眾人笑語說道:“壽王因知諸位應試疲累且至今未餐,特向宋中丞具言請食,宋中丞也已經應下,允許諸位餐罷再考!”
眾人聞聽此言,頓時都將視線望向隨后行入的宋遙身上,待見宋遙也微笑頷首,于是當即便紛紛開口歡呼道:“多謝大王體恤、多謝中丞給食!”
崔沔眼見考生們一個個歡呼雀躍、喧鬧不已,便不悅的皺起眉頭來,而宋遙則走上前來說道:“壽王雖年少,但卻赤心淳厚、仁者愛人,當真是宗家之寶。
況其所言也深合道理,貢士于朝、舉才為用,有司也理應給食。大王不肯入堂受謝,所以下官便先冒昧應是,再來告請崔散騎。”
話都講到這一步,崔沔又能說什么,只能頷首應是,沉聲說道:“本應吏部給食,但今借用臺地,便有勞宋中丞處置了。”
說完這話后,他又對眾考生們吩咐道:“稍后用食可給半個時辰,食畢準時開考!”
眾人聞言后也都忙不迭點頭應是,待到崔沔暫且退出,御史臺吏員們將飲食送入后,眾人便又都紛紛來到張岱面前道謝,并有人開口說道:“選司權重,目某等貢士如仆僮賊子,系于憲臺不許離去。
難能壽王體恤下流,肯啟尊口為某等士子請食,這豈止是一餐之恩?理應當面致謝啊!請問張六郎能否為引見名王?”
張岱聽到這話后便微笑道:“壽王雖然已有端莊姿態,但圣人仍憐其幼少稚嫩,未許身赴人間,我也不敢冒昧擾之。此情諸位且銜懷內,來年別處相識,再謝不遲!”
“壽王可以事后再謝,但張六進言之情卻需謝于當下!壽王雖心懷仁厚,但也未必知我群徒饑苦之甚,非張六進言,恐王教難及!”
王昌齡走到張岱面前來,一邊向他作揖致謝一邊說道:“腹中無物,肝腸糾結,文思如堵,更難應試。張六郎不專一己溫飽,肯為群徒請食,此番應試無論及第與否,此番情義當銘記懷中!”
聽到王昌齡這么說,眾考生們也都紛紛向張岱致謝。
張岱也只是順手幫壽王積累一點恩義,倒沒想讓大家多么承情,聞言后便又笑道:“考場又非沙場,此陣之后猶有性命可共言笑,無謂耗費時間謝來謝去,各自果腹專心備考才是正計。”
聽到這話后,眾人也都各自散入席中,趴在案上開始用餐。御史臺所提供的飲食確實比吏部要更精致豐富一些,但跟惠妃讓壽王送來的又不可相提并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