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弈看到這一幕后眉頭直皺,索性也轉身離開了這里,但是在走出一會兒之后終究還是心有不甘,便又轉身返回來,卻發現張岱仍是同題同韻、不知疲倦的繼續書寫。
“張岱確是才情富麗驚人,不過詩題之后還有史論,慎思慎用啊!”
一直站在一旁觀看的給事中吳鞏這會兒也忍不住提醒道,他瞧出張岱一連做出這么多詩篇,多少有點使氣的意味。
雖然他心內也頗為欽佩,但既受張說傳書致意,還是忍不住開口提醒張岱不要把才思過多的浪費在這一道詩題上,需為另一道史論題準備。
“多謝吳給事關心,徒之才亦非無窮,至此將竭。”
張岱聞言后便微笑答道,并順勢收筆,結束了這一道雜文的答題。
宋遙見張岱總算再次擱筆,便也忍不住拿起試卷來從頭到尾瀏覽并數算一番,這才又一臉詫異的說道:“十五篇,張岱竟然擬成十五篇,用時多久?”
“稟中丞,今已亥時過半了。”
一旁的吏員聽到這問話后,便小聲的報時。
聞聽此言后,幾名考官又不由得面露驚詫之色,他們剛才沒有察覺到時間的流逝,沒想到開考至今才過去了一個多小時而已。再想到張岱并非開考伊始便開始答題,如今成篇十五首,平均下來一刻鐘內便成詩兩篇!
而且這些詩篇還不是倉促拼湊、敷衍了事之作,雖然難稱驚艷名篇,但各自也都有才趣可賞。
聽到宋遙的話語,眾考生們才知道了張岱做出什么事情、嚇得這些考官連連色變。就連他們聽完后,也都震驚不已。眼下他們絕大多數人都還在斟酌詩作、并未完篇,卻沒想到張岱已經成詩十五首之多!
張岱感受著眾人投注在他身上那震驚的目光,心內也是美滋滋的。
李白斗酒詩百篇,終究是一個夸張的修辭手法,而且眼下李白還美滋滋的待在安陸吃軟飯,沒有到兩京來揚名。他在考場中揮筆立就十五首詩作的事跡,估計也要在洛陽盛傳數年了。
張岱之所以要選擇這么做,倒也不只是單純任性使氣的逞強,而是因為心里很清楚當下這樣一個人事局面,如果不搞一些驚人之舉的大新聞來吸引時流的關注,怕是很難獲得一個公允的對待、從而脫穎而出。
只有獲得的關注越多,別人打擊自己的成本和代價就會越高,從而投鼠忌器,不敢完全的有失客觀。
而且他所選擇的元稹《生春》這一組詩,單拎出來每一篇也只算得上是中等及格之作,但卻因多而工、因多而巧,篇章越多便越能彰顯才華,讓人驚嘆。
更何況這試題本來就是“早春萬物生輝”,寫的詩篇越多不就越應題?
雖然說科舉應試詩也是有著五言六韻的格式要求,但這一規定眼下執行的還并不嚴謹,要到天寶年間才會成為定律。至于當下也只是約定俗成,而非不可逾越的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