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霧可以穿透水泥、鋼鐵和鋼筋混凝土,這是人們早就知道的。但是接下來,一陣陣灰霧從地下掩體上方的土壤中不斷升騰,徹底擊碎了人類關于地殼能作為最后防線的幻想。
面對無孔不入的灰霧,留在工事內的士兵和工作人員遭受了滅頂之災。最終,僅有十幾個幸運兒因為當時恰好靠近電梯,才得以逃出生天。
灰霧所展現出的對地殼的強大穿透力,證明了它在地下也同樣是不可逃避的死神。躲在地下反而如同鉆進一口棺材似的,讓逃生更為艱難。
“這樣不也挺好,死了直接埋在地里,連下葬都省了。”史巖至今都記得孟昉得知這個消息后冷嘲熱諷的態度,“連深海都無法阻擋灰霧,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人覺得幾十米深的地下就可以?簡直愚不可及。”
地下灰霧爆發后的一星期,研究所突然接到了兩個通知。
第一,諾伏尼古拉耶夫斯克遭到灰霧攻擊,二十萬人近乎全軍覆沒,只有區區數十人生還。盡管研究所已經提前警告過對方可能爆發的危險,但從結果來看,該國并沒有當回事。
第二,應急狀態管理小組正式任命孟昉為國家安全事務顧問,賦予她直接與小組通話的特權,但她的日常工作與生活依舊在研究所內。
孟昉接到任命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談條件般地提出要建立一個物種基因庫。
盡管北歐在霧災爆發前就已擁有一個全球知名的植物種子庫,但孟昉要求不只是植物種子,她認為地球上大部分生物的基因都要存入到這個方舟當中,以防止可能會發生的物種大滅絕。
實際上早在半年前,為了保留生命的火種,各國政府已經悄然開始秘密合作建造新時代的諾亞方舟。因此,當孟昉提出建立物種基因庫的要求時,應急狀態管理小組幾乎是順水推舟地予以了批準。不僅如此,他們還任命孟昉兼任了基因庫的榮譽管理員。
雖然并無實權,但孟昉還是提出了很多建議,并以個人身份要求加入了一些不起眼的生物基因樣本,而她的要求小組幾乎全部予以采納。在那之后,孟昉對于工作的態度更加積極配合了。
但令史巖感到頗為郁悶的是,每當談及李寄秋這個人物時,孟昉總是三緘其口,對于此人的具體下落絕口不提。這不禁讓他心生疑惑,一個普通的幸存者,究竟有何特別之處,能讓要職加身、地位顯赫的孟昉如此謹慎且在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