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昉的心不自覺地抽動了一下,這樣的場景對她而言,早已是屢見不鮮。自她有記憶以來,父母的關系便如同緊繃的弦,時刻處在崩潰的邊緣,爭吵與冷戰交織成了她童年最深刻的記憶。
母親作為一名教師,性格極度偏執嚴苛,同時控制欲極強,在家里說一不二,就吃飯的步驟都要按照她的意愿進行。孟昉清楚地記得,母親在餐桌上那張嘴巴也一刻都不停歇。
“吃飯必須得是一口飯,兩口菜!不然不健康!”
“為什么只吃蓮藕?是排骨不好吃嗎!?”
“熱干面不是那么拌的!拿過來,我給你拌!”
而父親則恰恰相反。他是個生意人,經營著一間小公司。長得一表人才,性格外向開朗而且生性好玩,很容易博得他人的好感,尤其是女性。
小時候,父親偶爾會帶著孟昉前往他的公司,或是參與各類聚會。在這些場合,年幼的孟昉常能目睹父親與一些年輕女性之間輕松愉快地互動。他們嬉笑打鬧,甚至不乏親密的肢體接觸,那是在家里與母親相處時從未見過的畫面。
從小,孟昉就沒有從父母身上感受到多少愛意。他們的生活中總是充斥著無休止的爭吵,即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能成為導火索,并且愈發放肆。從一開始多少還會躲著女兒到后來當著女兒的面吵,全然不顧及日漸長大的孟昉已經能夠深刻理解和感知這一切。
在孟昉小學四年級的時候,父母最終走到了離婚這一步。那天,父親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擔,未帶走任何物品便決然地離開了家,只在出門前,深深回望了一眼自己的孩子。而母親,則表現得異常平靜,在書房中專注地備課,好像家里從來沒有父親這個人一樣。
“嘎吱——”
急促的剎車聲把孟昉從回憶中拉了回來,面前的畫面如按下了快進鍵般飛速流轉。只見一輛公交車停在英才小學的路對面,七歲的自己獨自一人下了車,穿過車水馬龍的四車道去上學。
從父母離婚后,孟昉便一直如此,從來沒有人接送她上下學。
長期籠罩在惡劣家庭氛圍中的孟昉,逐漸形成了陰郁而沉默的性格。即便是在本應純真無邪的小學時代,她也未能結交到一位真正的朋友。同學們對她保持著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而孟昉自己,也似乎并未流露出太多與人深交的意愿,仿佛她的世界早已習慣了孤獨與自我封閉。
相比于人際交往,孟昉對學校里的其他設施更感興趣。
英才小學是一所自然環境極好的學校,非常重視培育學生對大自然的好奇心與熱愛。學校為此甚至專門在校內建了座濕地生態體驗館,這里不僅復原了濕地的自然風貌,還陳列著各式各樣的動物標本,更引入了一些溫順的小動物。
孟昉偏愛學校勝過那個讓她感到壓抑的家。她喜歡學校的濕地生態體驗館;喜歡那郁郁蔥蔥的小樹林,喜歡太陽透過層層樹葉投射在地面上的光斑;喜歡那片種植著大量荷花、時常有白鷺水雉光顧的池塘。
孟昉在學校里的所有閑暇時間,都用來觀察那些自由翱翔的鳥兒、活潑跳躍的松鼠,以及池塘中悠然游弋的魚兒了。
畫面再度快進,然后停留在了孟昉最不想回憶起的地方之一。
“您不知道,跟孩子不能講道理,講了沒用!講不過她!”母親站在自己的班主任面前,趾高氣揚地說,“就要直接吼,震住她,告訴她你必須得聽我的,因為是我生下來的你!!!”
“我當了幾十年老師,論管教孩子,您還得跟我學著點!我勸您,不要管別人家的閑事!!!”
班主任是個年紀輕輕的女老師,她怔怔地看著情緒激動、仿佛一只怒發沖冠的公雞般的母親,久久說不出話來。
盡管撫養權歸屬于母親,但孟昉的家長會她卻鮮少出席,總能找到各種理由回避。誠然,身為教師,工作的繁重是她缺席的主要原因,這一點孟昉也深知。然而,每當目睹同學們的家長一一就座于自己孩子的課桌后,唯獨她的位置空無一人時,孟昉的心中仍不免泛起一陣陣難以言喻的委屈與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