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要求讓村民們感到有些為難。秋凌的隊伍一看便是兵強馬壯、物資充裕,他們自然不想錯過抱大腿的機會。
然而,三年的霧災經歷也給他們留下了刻骨銘心的教訓。那就是鄰里之間、熟人之間必須緊密團結在一起,否則很可能會死無葬身之地。
李寄秋當然理解秋凌的用意。這一撥前來投靠的村民數量確實不少,足足有五六十人。如果讓這些原本就相互熟悉的人抱團在一起,大概率會形成一個難以管教的小團體。一旦處理不好這個小團體的問題,其他人也可能會效仿,這樣一來,隊伍的基層組織便會土崩瓦解。
就在村民們交頭接耳、猶豫不決之際,一名顯得有些畏縮的年輕男人站了出來。他舉起手向秋凌示意,表示不管其他人如何選擇,他自己都沒有異議,愿意服從任何安排。
這么一個出頭鳥,讓李寄秋不由得多看了兩眼。
這是一個身材瘦削、眼神中總是帶著幾分躲閃與不安的人。他習慣性地弓著背,一舉一動都顯得小心翼翼,似乎這樣就能減少與外界的接觸,降低自己被人注意到的風險。
秋凌則大步走上前去,用力拍了拍男人的肩膀,朗聲問道,“這位兄弟,請問你的名字?”
低著頭的年輕男人被秋凌這一拍嚇了一跳,他微微抬起頭,目光快速掠過眼前的人,仿佛愣了一下,隨即又迅速將頭低了下去,“我……我叫柳旭,旭日的旭。”
年輕男人說話的聲音細小且略帶顫抖,還有些結結巴巴,顯然是一個相當缺乏自信的人。
李寄秋不禁在心里暗自腹誹:柳旭,柳絮,這名字取得可真是貼切,完全符合這男人謹小慎微的表現。
秋凌卻睜眼說瞎話,再次用力拍了拍柳旭的背,微笑著說道,“好名字!你父母一定是希望你能既有柔韌堅強的性格,又能像初升的太陽一樣充滿朝氣和活力。”
不過,與柳旭同村的人卻有不同的看法,他們紛紛插話道,“他哪有啊!您是不知道,這個柳旭,他就是個膽小……”
“行了行了,都別說了。”領頭的婦女皺皺眉頭,按下了村民們的閑言碎語。
柳旭整個人幾乎縮成了一團,頭也埋得更低了,仿佛想要把自己完全隱藏起來。
然而秋凌并不在意這些,她也低下頭,扶著柳旭的胳膊輕聲說了幾句,隨后便讓負責管理新人安置的負責人將柳旭帶走了。
有了柳旭帶頭,其他人也就順勢接受了秋凌的要求。他們各自的私人物品可以繼續保留,但糧食和牲畜則需要被收歸公有,這是早就明確告知的規定。
出發僅僅四天的時間,秋凌就又吸收了七十多人,整個隊伍仍在不斷地壯大之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