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算是一種正向壓力。
小學與初中前期的學習與考試,基本就是你存好了能對應拿出來就行,但隨著學習的深入,知識的逐步積累,“體系”的重要性就逐漸凸顯。
聽說曾有個初二學生考了年級六百多名,回到了自家小城,過年聚會上被親戚吐槽當初的優等生怎么變成差生了,急得他不斷解釋新北一中就算考倒數也比本地學校前十強,然后把親戚的孩子得罪了個遍,被群起而攻之。
但就是沒啥用,明明裝了足夠多的東西,也確實記住了,結果數據就是沒提升。
零班考得不如實驗班,實驗班考得不如普通班,普通班考個中下游……哪個都不好聽。
李顏現在看啥題目都想搞個函數解一下,包括各種復雜的平面幾何。
期末考考不好,影響的可是幸福快樂的寒假呀!
他的綜合分析能力得到了爆炸式的增強。
知識這東西分存跟取,存進去不分類,取出來就很獨立。
他只要能爬上一座山峰,系統就會給默認他能爬上所有難度一樣的山,直接給他打好“李顏到此一游”的標記。
籃球從打個半場都輪好幾波變成六人一個場打到吐,跑道上也只剩體育生在練習,最后一周的音樂、美術、體育課也都改為自習——原本體育是要保留的,讓大家勞逸結合放松放松,但是恰好1月12日周一就要期末考,學生們自己要求周五的體育課改為自習。
其樂無窮也。
科目加點的意義就在這,李顏本人負責某個方向的奔跑,沖過終點了系統就幫你全面提升。
“雖然很震驚,但是發生在這個離譜的人身上,又覺得沒什么太神奇的……”林恒總結道,“文藝匯演那會兒,楊老師都已經特地找過你了。”
403兄弟團的夜聊話題也從放松八卦逐漸變成難題思路討論。
別說把初三知識學完了,就算是把高中知識該背的背了個七七八八,這塊突破就是上不去。
他必須構成一套知識架構,讓每一個存進腦子的知識點都擁有鏈接,能跟其他所有相關的、有影響的知識點聯動,解決問題時不再只取決于記不記得住某個內容,而是直接動用整個知識體系來解答。
故而政史地生四科能力全部突破了50%這個坎,史地生都加了三分來到28,政治差一點,總分27。
1月11日的晚上,硬逼著自己用函數兜兜繞繞把一道平面幾何難題解出來的李顏,終于卡在最后的時間點完成了目標:
思路突然就跟被強制擴散一樣,許多之前還需要摸索嘗試的題目一下就變得赤條條,開關在哪只一眼就清清楚楚。
自打他政史地生四科全數到達50%進度之后,積累提升的速度就變得異常緩慢。
成果喜人。
李顏是全宿舍最后一個結束學習的人,其他舍友全都認為到這時候了,學也沒用。
畢竟第二天就是考試,壓力還是有的,大家并沒有找到什么好的夜談話題,便默契地選擇了養精蓄銳。
李顏本以為自己會很興奮,卻沒想到,心里竟然如無風之地,平靜得……甚至有點枯燥?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