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盟一家初創公司不難。
從穩定的行業頭部加盟一家初創公司很難。
所以孫淼還需要時間考慮,李顏一直表示理解,但同時也表示“誰先加入誰先是6號員工”。
孫淼哭笑不得,敢情在玩什么限定版營銷嗎?
不過……說不定李顏會對早加入的人有傾斜呢?
在他思考到這個問題的瞬間,他突然發現自己已經有了答案。
接下來的日子里,李顏用這一套高壓面試檢驗了不少人的含金量,并且得到了十三個“容我再考慮考慮”。
十三個人無一例外都是技術型人才,跟孫淼具有一定的共性。
都是技術骨干,相對年輕,在原公司相對不受重視。
定位基本屬于“聽領導安排解決問題的技術工”,跟進設計院幾年的高材生一個類型。
能在大公司甚至總工旁邊干實際活計的,技術水平說是行業內翹楚一點毛病沒有。
他們基本缺少經驗與地位,所以滿腦子思路用不上,終究有些憋屈。
跟孫淼一樣,他們都經歷了被李顏思維速度壓制的體驗,從輕松寫意到汗流浹背再到折服于李顏的能力——這是加入團隊的必要屬性,李顏并不希望他們在主思路上跟他有什么辯駁的想法。
因為掌舵人只能是他自己。
初創團隊成員玩“彼可取而代之”那一套是不可能的,往后的日子里李顏會讓他們意識到,什么叫一個團隊里的靈魂人物。
其實在他們提出考慮的那一刻,天平就已經朝李顏傾斜了。
過了兩星期,李顏得到了十個確定加盟的答復。
不過他們還沒法馬上就位,最少都需要一個月的工作交接。
好在這十個人里,除了兩個上京的年輕工程師,其他人本身離新北都不算遠。
主力軍是高新技術發展得如火如荼的新安,被李顏拉過來了六個人,其中不乏在新安科技型國企任職的研究員。
被新北市的任江峰副市長調侃“幫新北從兄弟市挖掘了不少人才”。
新安的科信局局長把狀都告到左玉明那邊去了,這李顏不在新安開公司就算了,還過來挖走他們的人才,結果被左廳長教育要“有為臨江省考慮的格局”,別提多郁悶了。
這批人里邊最特別的兩個,應該是周揚跟李光德。
周揚曾在羅拉公司還能算手機巨頭的時候負責硬件業務,算是行業內少有有資深硬件背景的人才。
其實按理說,他也年近五十了,手里捏著一堆資源,應該不會看上李顏這種“只有想法”的初創公司。
李顏的年齡乘以三都沒有周揚大……這也導致了一開始兩人見面時的尷尬。
但最后,周揚表示被李顏的想法與掏出來的概念機打動,愿意在已經沒有經濟壓力的情況下“試試”跟李顏一塊造個傳奇的手機。
到他這個年齡,多賺幾個子意義不大,但在史書上留名的吸引力是致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