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項技能由于稀缺性不同,所以按“全人類”作為取樣池,也會導致進度代表的實力存在差異。
例如李顏能力剛突破30%的時候,受眾比較廣的運動、比較普及的學科,平均水平顯然是相對較低的,李顏此時也就堪堪是個平均水準,談不上多強大。
只是那會兒剛好處于幼年期,小學生水平本來就在多數技能的底端,擁有“平均值”在小學生群體里已經足夠爆殺了。
算是吃了身份錯位的紅利。
而一些冷門的,參與度非常低,或者說準入門檻很高的領域,雖然只是“平均值”,但因為是精英群體的平均值,表現出來的戰斗力也會很狂暴。
例如經濟學、社會學、舞臺編導之類的。
李顏當時舞臺編導才三十幾分,用來應付一個文藝匯演就已經綽綽有余了。
只是過了30%的平均水平之后,這種差異也隨著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小。
不管是受眾廣的還是準入門檻高的,反正到了山尖的那一小撥人,代表的都是高水平。
60%,以李顏本人的體驗來說,應該可以模糊地歸納為“在相關群體中處于‘優秀’水平”。
具體點講,運動這塊基本就是一級運動員的水準。
實力水平受理解深度及相關技能加成影響,例如羽毛球在足夠的身體條件支撐與超強反應力加持下,水平就比60%要高出不少。
但要說李顏馬拉松也能跑出一級運動員的水準,他自己都沒這個信心。
“跑步”這個四級技能肯定是涵蓋了馬拉松的,但馬拉松與正常跑步不同,對于心肺功能與耐力的要求高出了不止一點點。
或許李顏“心肺功能”、“肌肉耐力”或者更高級的“體力”能突破60%大關,他才有這個信心。
想到這李顏自己笑了,因果倒置,他來參加這趟馬拉松,目的就是讓這幾項技能提升達成突破來著。
本來他甚至還想著先練習練習,然后就是一拍腦袋。
老子絕不退步,壓根沒有熱身的選項,除非周六先跑一次,但又毫無必要。
“還針對這路途感到有些壓力了?”
李顏喃喃自語,搖了搖頭,看向了電腦。
這茫茫代碼之海,何嘗不是一場腦力馬拉松?
明天還要悠著點來,切莫一心急開了超頻,那就只能改天自己默默跑個幾十公里了。
周六又是一整天的忙碌,好在李顏現在只要不把自己逼到極限,就約等于沒有消耗。
到了晚上他還做了會兒力量訓練,邊做邊覺得毫無意義。
他不需要熱身,所以如果強度不至于讓他的身體得到提升,就沒有鍛煉的意義。
現在又不知道肌肉力量練到什么程度算提升,萬一練到身體疲乏了,又沒得到提升,不就成了強行給明天馬拉松上強度?
直到晚上睡覺,李顏都在捋思路。
他現在的身體,是不能用常理理解的。
什么熱身、日常鍛煉都沒用處,他不需要保持狀態,感覺就跟游戲角色似的,體力條就在那里。
在沒有特定突破之前,在地圖上多跑幾圈多翻滾幾次,甚至是多把體力掏空,也不會有什么提升。
想著想著,也就睡過去了。
11月14日早上七點半,李顏如約來到了布置在新北馬拉松起點的主辦方辦公室。
因為他是未成年,主辦方需要先給他做好身體測試,再讓他現場簽署自愿協議、強制退賽協議等等。
理論上說,這些協議應該是李顏的監護人簽才有效,但畢竟這個未成年都特么是個公司老總了,特事特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