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我們也是……看著這些項目做起來的。”
然后他們的對話就惆悵了起來,開啟了李顏成長史回顧。
這件事,遠不止他們幾個在做。
官方在準備,媒體在收集,好友在閑聊,大眾在八卦……
他已經徹徹底底是個頗具影響力的公眾人物了。
華夏電視臺在準備李顏的訪談,準備出一期人物志——雖然可記錄的時間不長,但他干的事情特別多呀。
結果是越整理越心驚,因為他們有點看不懂李顏的成長曲線。
大部分人認識到李顏這個人物,是從“河圖系統成功研發”開始的。
所以他們對李顏后續的成就還算有所預期,敢為天下先的人,走出一條通天道,還不算無法理解的奇跡。
把視線放到全華夏,其實大部分人也就是“聽說”李顏的名字,知道以前學習很牛逼,造了個手機,成為了最年輕的百億。
細節與成長史并不了解。
于是不少人認為李顏有通天的背景,看似一人成功的偶然,實則無敵團隊的必然。
例如上京圈子,他們就覺得李顏只是余科由的promax版本。
華夏電視臺收集資料過程中不斷推翻重寫稿件,搞到最后撰稿團隊都懵逼了,深刻體會了一把什么叫“客觀描述他所取得的成就就等于吹牛”。
回顧李顏的成長史,是一件恐怖的事情。
正常情況下,一個小時候天資聰穎的孩子,成長曲線能不出現“傷仲永”式的下滑或者停滯這種情況,而是一直保持昂揚勢頭,堅挺一點不疲軟,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如果有人能保持住增長速度,甚至傾斜角越來越大,那就算是天命之子了,創造奇跡之人。
而李顏的成長曲線,是指數上漲。
五年級以前,李顏的名字只在凜城含金量還行的數學競賽一等獎名單出現過。
五年級以后,突然就開始創造歷史了。
陳文靜面對華夏記者的提問,不斷強調李顏考試做題快得多么驚人,描述得如同天外飛仙。
李顏莫名其妙地就徹底碾壓了整個凜城的同學,并且用一種更莫名其妙的方式被新北一中特招。
從這時候起,李顏就展現出了一種特殊的屬性:
“全能”。
樣樣通的全能不少見,樣樣精的全能則難以置信。
李顏什么都做得到,包括從羽毛球愛好者到凜城市青少年羽毛球冠軍。
他是因為“全能”被特招的,所以幾乎沒人覺得,他能在單項上比“偏科生”更強。
彼時的他,放在凜城是罕見的天才,但平臺提高到新北,乃至臨江,甚至全華夏,也就只是一個“優秀的學生”。
要說特別之處,就是學得快。
正常情況下,一個天才初次去到更大的舞臺,總是免不了被當頭一棒的。
例如考上華大的頂級小鎮做題家,有不少上了課才發現自己的竭盡全力,只能跟上真天才的打盹。
來這里,誰還不是個天才了?
強烈的落差感,很容易導致這些在自己成長環境里天下第一的“天才”道心破碎。
結果李顏給了其他所有人當頭一棒。
他就這么無縫銜接了凜城的三流小學跟全臨江第一的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