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李顏最耀眼的標簽從天才轉變為“老板”的時候,當他最大的成就從獎項轉變為財富的時候,就不可避免地會被解讀為“最大價值等于賺錢”。
微觀來說,是大部分人夢寐以求的,宏觀來看,就沒什么特別的價值了。
所以在李顏目前為止最成功,最意氣風發的時候,頂層大佬們反而對他沒什么印象。
世界上會賺錢能賺錢的人可太多了,但商人從能賺錢到擁有除了錢以外的話語權,可有很難的一步要走。
誰也沒有想到,這一步李顏一下就跨過去了。
五十年無解的題目,在學術界倒是多得很。
解開來是一個成就,不過還不夠格拿數學大獎,大概就是能在核心期刊發表的論文這個水平。
本身不算太夸張的成就,所以李顏真沒太把這件事放心上。
但是“解開無解數學題”這件事放他身上,有極為強烈的特殊意義。
一下子把李顏從“特別會賺錢的老總”又給拉回到了“頂級天才”的路子上。
在群眾看來,這只能說明李顏確實很聰明。
但在大佬們看來,李顏卻瞬間擁有了恐怖的潛力。
他對整個國家來說,都擁有了價值。
這時候“16歲”的離譜buff才會在大佬們心里生效。
一個很年輕的會賺錢的人,很厲害。
一個很年輕的會搞研究的人,也很厲害。
但一個很年輕的又會賺錢又會搞研究的人,那就不是1+1=2的那種厲害,而是要遠遠大于2。
這說明李顏既擁有人類前沿的智慧,又有足夠的能力與想法將其實用化。
什么概念?
很多科研大佬在自己的領域深耕,鉆研出了許多成果,但“怎么用”基本沒說法,價值需要后置開發。
而負責實際應用的團隊,往往又缺乏足夠的科研能力,做東西擅長,突破自己就沒說法了。
這本來就是兩個不太一樣的技能樹,理論研究的天天想著怎么應用那也很難研究出什么成果。
對國家來說,一個能用自己強大理論科研能力點科技樹的人,價值是最大的。
而這種人,極度稀有。
能在理論研究上搞出點一二三四的,無一例外都是天才。
天才往往追求的是一些很高層次的東西,他們探尋自己心中的疑問,叩問宇宙中的未知,所追求的自我實現層級高得驚人。
已經可以稱為求道者。
曾經,有一批滿懷赤子之心的偉大學者,在特殊時期的條件下將個人的道轉變為國家的道,用一個個研究成果武裝華夏,成為了華夏兒女必須銘記的名字。
但也有一些聲音發出疑問:
如果當初是太平盛世,以他們的才華,是否能取得更驚人的科研成果?
甚至直接帶領全人類更進一步。
畢竟彼時他們個人的道,也是全人類的道。
由此可見,一個能在理論研究領域取得成績的天才,同時擁有把知識應用起來的能力與意愿,是何等可貴。
李顏就是,而且他才16歲。
這些東西他確實沒怎么想過,所以才會在汪紫告知有三位上京來的“客人”時面露疑惑。
“華夏科學院?”
“是的,都是百科上能找到的人。”
“你用百科檢驗啊。”李顏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