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氣這一點,恰恰就是李顏用他們的理由。
再怎么樣,李顏也是難以信任別人的。
工作場上的信任,要么源于能力比你強,要么源于地位比你高。
人天然就在幫你背鍋兜底,你自然信任他。
誰都不會信任能力比自己弱的,也不會去信任下屬。
原理很簡單,出了問題,指望不上。
信任的成本太高了。
從職位上說,一個團體的老大,已經沒有“地位更高”的可信任人群,所以只能信任某一方面能力比他更強的。
但李顏能力都是最強的,這群人沒一個能比。
于是他追求的,便是“省心”了,這群人別搞幺蛾子,好好落實他的安排,幫他推進工作就行。
他是這么想的,部長們可能也能想到這一點,但除此之外的大批人,就不是這么想了。
在他們眼里,李顏任命這群部長,不是因為能力,而是因為部長們要么聽話要么會拍馬屁。
畢竟這群部長幾乎沒有對李顏的工作布置提過要求,沒對李顏的決策有過異議。
再看看趙天涯、張赫跟王力三位……
“就因為在會上駁了李總的意見,落得如此下場。”
從某位中層領導的日常八卦聊天,可見一斑。
信息的傳遞在一個大集團里,是非常容易失真的。
而作為管理者,還必須保持好這種失真,因為他能帶來一個管理上的絕對武器——信息差。
李顏知道而部長不知道的東西有很多,部長們知道而下級不知道的內容也有很多,于是層層遞進,最底層干活的人經常無法理解自己手頭的工作為了什么。
這里提到的“管理者”,并不是李顏,而是這群部長,以及數量越來越多的中層領導。
李顏不在乎什么信息差,他巴不得其他人能瞬間通透到底理解他的所有意思。
搞扁平化管理也是可以的。
但真這么搞不現實,溝通需要精力,這么多員工擅長的東西不一樣,能力高低不一樣,思維習慣也不一樣,李顏的時間很寶貴,沒空去理會。
負責傳遞信息的部長們就更不可能努力做到信息通透了,這樣還要他們管理層干什么?
職場最牛逼的不就是“你做就是了”?
背后隱藏的,就是“只有我知道某位領導與我對接的內容,所以我才是你的領導”這個意思。
于是,在種種因素的發酵下,看不順眼鐵桶一塊的“部長天團”的人逐漸找到了組織,由一群“彼可取而代之”的野心家領銜。
他們的首腦,就是趙天涯。
趙天涯相比張赫王力兩個被直接點名批評的人,還是體面許多。
初創成員的身份也讓他比其他所有人都更有底氣。
他面上跟幾位部長以舊友相稱,表現出一副云淡風輕的模樣,不乏“我要好好工作才能趕上掉隊的路”之類的良性自嘲。
從而取得了不少基層員工的信任。
各個路線上有希望跟現任部長斗爭的潛力股,不少都跟趙天涯交好,幾番試探下來發現竟然是同道中人,一股令部長們頭疼的勢力就此誕生。
“所以你們這些個部長,推進工作的時候總會遇到意見相悖的阻力,才有那么多會要開。”李顏看完了趙天涯近期動向的資料,“你們布置工作,他們就問為什么,然而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你們自己應對容易被抓小辮子,又不好意思說‘是李總的安排’,是吧?”
過來匯報工作卻被打斷的孫淼甚至不敢坐著,咽了口唾沫,點點頭。
“這么簡單的手段,就破了你們的信息差。”
孫淼沒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