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底,機械效率就是會被人力更高。”
“不只是工業,放到農業上也是一個道理。一輛插秧的車,怎么都比一個靠著牛的人來得快。”
“很多工廠用人,只是因為人的成本比搞流水線更低。”
“而且流水線本身質量就參差不齊,真正能把效率拉滿的流水線,光是設計這一環,成本就是很多中小作坊不愿承擔的。”
“再加上確實存在一些步驟,人比機器好用。”
“流水線有個很難搞的問題,一旦出錯就是連串錯,這也是一種成本。”
“一切自動化只有兩個目的,標準化跟高效率。”
“速度更快,東西出品更穩,加上足夠的自動糾錯機制,滿足以上條件的流水線,只要成本夠低,對于提高中小型企業的生產效率必然大有裨益。”
“我們本來就是要從世界工廠轉型的,提效才能增質,才有可能開始研究那些所謂‘工業皇冠上的明珠’。”
“但是只要干簡單工作堆量就能賺錢,大家就不可能愿意花錢提效率。”
“其實我們不應該追求完全的自動化,徹底不要人手了,有些地方從自動運轉的角度來說反而冗余,本來就是為了提效,算是舍本逐末了。”
“提效,從來都不是為了否定人的價值。把工人的雙手解放出來,是為了讓他們做更有價值的事情。”
“我希望我搞出來的東西,不是讓一堆工人失業,而是改變一些從業形態。不是機械性地用雙手扮演人形機器人,而是利用自己作為人的優勢,成為一套高效運轉生產線不可或缺的一環。”
“檢查、及時糾錯、應急處理以及管理,這才是他們需要做的事。”
“我甚至希望,他們能在自己的工作中主動或被動地思考,自己成為優化流水線的最后一環。”
“與此同時,或許還會制造出一個新的行業,應該也算創造崗位了。”
“你說對吧?”
這些話是尚杰跟李顏說了句“李總,您回來了”之后發生的。
以快到尚杰有點聽不清,腦袋更是跟不上的速度完成了輸出。
尚杰的狀態就是三個字:聽懵了。
啥?我在哪?李顏為什么要說這些?
不過他還是抓住了重點——“我搞出來的東西”,所以尚杰艱難地抓住了一大堆信息差里最值得關注的一句,問道:
“李總,您說的搞出來東西,是啥東西?”
“流水線的流水線。”
好家伙更迷糊了。
不對……尚杰突然反應過來,眼睛逐漸瞪大。
“我之前在搞蛟龍手機生產線的優化時就琢磨過了,流水線這東西,是有兩個截然不同的特質的。有些功能具有極強的普適性,滿足的是‘流水線’這個概念本身最常用的幾項功能,而且在對應行業內部有極高的重復度,例如運輸、分揀、貼標簽等等;而有些功能則是完完全全的定制,只為了滿足某一種產品的特殊需求,脫離了這個產品甚至這一型號,可能就完全沒用了,產品升級都有可能導致流水線升級那種。”
尚杰想點頭,但李顏說得太快,他都沒找到回應的間歇。
“我當時就在想,其實一些常見功能是有共性的,為什么不能找出來,直接一套標準化流程,根據需求快速搞一套流水線呢?”
“但是后來做的過程中發現,蛟龍手機的生產里都有很多定制需求,這玩意兒比我想的復雜,互相纏繞。”
“我從那時候起就一直在琢磨了,還讓曹海斌幫我整理了一堆資料,搞了個小團隊去實地調研各種流水線工廠。”
曹海斌還在搞這個?尚杰愣住了,難怪最近大家個個都忙得熱火朝天,李顏到底都有多少事情準備搞?
“說到底,還是被‘全自動’的想法坑了,高效低價的流水線,就不應該琢磨全自動,要發揮好人的作用,但人本身又是個變數,加進來之后是真的復雜。”
“而且我們需要一套強大的計算機工具,不然都是瞎扯空談。”
“我還第一次覺得這東西集思廣益也不錯,自己一個人琢磨太費事了。”
“這也算是我跟高院士研究人工智能的一個方向,我還沒跟他提,嘖……現在很多東西還比較初步,但我又急著搞定,還是能力不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