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顏再厲害也是人,他總不可能靠用手摸用眼睛看就知道光學配件的尺寸與角度,而這個的精準度直接決定了光刻機到底能不能做出芯片。
好在他已經不需要完完全全按照買到的這臺光刻機數據一比一復刻,而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數據實現光學件的功能。
但做到足夠精細尺度下的精準度,就不是個人能力決定的了。
要看工業水平。
李顏需要足夠強大的技術支持。
他需要向其他人驗證他確實理解了光刻機,只要能按他的數據制造出來,就能搞定這個被阿斯瑪壟斷的高級貨。
于是他給研究室換了個超高清攝像頭,給了自己幾天時間,要把拆得七零八落的光刻機拼起來。
這么精細的機器,當然不可能真當積木玩,李顏拆的時候就借助了許多機器輔助,待著的研究室也是無塵處理的。
但就算如此,如果對光刻機本身不理解,哪怕照著說明書一一裝回去,大概率這臺東西還是得廢。
精細程度如此高的機器,不夸張地說,對于一個螺絲擰多少圈可能都有要求。
李顏突然想起石磊說的一件軼事,阿斯瑪老總當年就賣光刻機給華夏一事發表過言論:
“就算給他們設計圖紙,也一樣造不出來光刻機。”
他心里五味雜陳,表情復雜。
但沉靜。
三天時間,李顏把光刻機又給拼了回去。
并且一點不緊張地啟動了。
最終結果,一切正常。
而離譜的是,李顏手里還有沒裝上去的零件合計近一百個。
這當然不是疏漏,現在“粗心”、“忘記”、“疏漏”這些東西,是不可能在李顏身上出現的。
他是故意的。
沒有什么比這個,更能證明他完全理解了光刻機。
所謂的“無法復刻”,所謂的“工業明珠”,所謂的零件來自世界各國缺一不可,所謂的幾萬個零件都是高度優化后的成果……
明明就有優化空間。
李顏看著重新組裝起來的光刻機,心里竟然有點悵然。
搞來搞去,最牛逼的還是那套光學配件。
但只要國內集中力量,精度能達標,按照李顏的圖紙就能造出來一臺光刻機。
這是必然可以成功的。
深紫外光的技術也不過如此,原理知道了,一切都是精度問題。
而精度,其實也是可以通過一些方式降低要求的。
一臺車廂大小的、可以運輸到其他地方工作的光刻機,難度肯定比一個“光刻屋”大得多。
李顏甚至聯絡了國內首屈一指的幾個光學研究室,想自己先測試一下。
要是能拿著一套實際的光學配件,結合自己圖紙說明,讓官方找實力足夠的廠家不計代價推進零件制造,應該就不難了。
按理說,應該很興奮才對。
但李顏沒有。
他為“給圖紙也造不出光刻機”這句話感到五味雜陳,不是什么家國情懷影響。
而是非常離譜的一個想法:
“就這?”
:<ahref="https://fd"target="_blank">https://fd</a>。手機版:<ahref="https://fd"target="_blank">https://fd</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