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3章考官李顏
《大佛》,一部一個小時的小成本影片,在2013年橫空出世,以驚人的敘事水平、鏡頭調度、內核深度以及余味悠長的最終幕,在國外頂級的紅島電影節上斬獲最佳外語片,主競賽單元最佳影片等殊榮。
導演畢天明作為剛從華夏傳媒大學畢業一年的研究生,成為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獲獎者,同時奪得諸多“最佳青年導演”獎項。
隨著《大佛》解讀熱度的不斷攀升,觀眾越發體會到這部電影的精妙絕倫之處,助力此片又拿下了國內最頂級的兩大電影獎項金熊獎與青鼎獎最佳影片。
畢天明連帶著整個影片制作組因此名聲大噪——除了演員,如絕大部分人所分析的那樣,演員的表演是這部電影最弱的一環,盡管畢導已經通過水平奇高的鏡頭調度與敘事節奏消解了演技帶來的負面影響,但有個評價認可度很高:
“演員的表演阻礙了此片登神。”
同時也催生了另一個認可度很高的觀點:
“畢天明是神。”
當外界了解到編劇其實也是畢天明的時候,更是對這位頂級電影天才充滿了好感。
連“天不生我畢天明,華夏影壇萬古如長夜”的腦殘粉都成立了組織。
然而這位看上去很斯文的畢導,是個心高氣傲的主。
他拒絕了幾乎所有媒體采訪,也不出席任何商業活動,連大部分青年導演夢寐以求的大制片方橄欖枝都直接折斷。
一個天賦卓絕,前路一片坦途的青年導演,突然就蟄伏了,連帶著他的團隊。
這事兒怎么看怎么莫名其妙。
于是各種《大佛》根本不是畢天明作品的說法甚囂塵上,但鬧騰了兩三個月也就銷聲匿跡了。
但凡真的有別人操刀,這時候還不出來更待何時?
《大佛》的內核非常深厚,透露出對佛學、宗教信仰乃至歷史學、人類社會學的深入理解。
這些在畢天明剛領獎那會兒僅有的個位數采訪可以看出來,他確實有足夠的內涵,觀點也非常奇特。
造不了假。
所以大家不得不接受畢導極其裝逼的語錄,“我只是想拍值得拍的片子,不希望有任何外力影響我。”
《大佛》的后勁隨著畢導的蟄伏反而變得更強,一個一小時的電影,有人出了長達六小時的解讀視頻……
各種解讀都有邏輯自洽之處,不同的人能從中獲得不同的感悟,專業知識強的看出了新知,啥也不懂的看出了人生道理,所謂淺入深出,深入又淺出,妙不可言。
正如影片最終幕,村里花重金請來的專業佛像修復師,用錘子敲去糊在佛頭的水泥時,一下把佛頭的臉給敲破了,然后對著看傻眼的鄉親們說:
“人有千面,佛本無相,不怕。”
這話不知道在悠看的各類視頻里被引用剪輯了多少次。
畢天明于是正經“封神”了,連電影圈都對他有點敬畏感,拉進圈子又拉不進來,誰知道這大天才啥時候又拿出一部片子玩降維打擊呢?
所以當各路影視圈演藝圈豪強做足準備接受李顏檢驗時,都被同樣等在“候考大廳”的畢天明亮瞎了眼。
時值14年3月中旬,李顏于2月底創作完成了初步劇本,給了受邀團隊兩星期的準備時間。
劇本并非完整版,大致是講一個“人類如何記錄信息”的故事,蛟龍手機作為表達新時代記錄信息的一種方式出現,最終又成為未來時代歷史展覽館的展品。
核心是強調時間的遷移,人類的進步與認知的變化。
故事不太講究敘事性,重在視角切換與一種氛圍。
雖然蛟龍手機只在出現了兩個鏡頭,但算是“陣眼”,宣傳片的內核就在蛟龍手機作為當下的“引領”與未來的“紀念”兩大身份切換中彰顯無疑。
其他填充內容,顯然李顏暫時還不想給所有人知道。
“都在大廳等著了?”李顏看著手里的時間安排表問。
他們在未來科技的會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