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晨微微點頭,說道:“沒有槍管等結構,子彈就會沒有方向的亂飛,甚至可能還會傷害到自己,因為這種子彈充滿太多的不確定因素,這也是一種相當危險的行為。”
“但這只是客觀因素,我現在要說的是絕對因素,那就是在使用尖銳的物體沖擊子彈時,溫度高達3000攝氏度,產生的高壓就能推動彈頭。”
“可是其威力和傷害,肯定不會像在槍內發射出來的那么大,因此要傷人,必定是近距離,這也能解釋為什么死者會死在洗手間,因為空間就那么大,一旦擊中腦門,必死無疑。”
聞言顧晨的說辭,趙國志微微點頭,提出自己的質疑:“可是子彈的底火可燃溫度,并沒有想象中那么簡單,只能說是子彈達到一定的條件就會發射。”
“可子彈還是使用槍械發射為妙,去嘗試這種危險的實驗本身就是違法行為,更不要說是拿子彈去做這種子彈不在槍內發射的實驗。”
“趙局,您說的很對。”顧晨也非常同意趙國志意見,但還是提出自己的見解:“其實刻意的敲擊子彈底部就能將其發射。”
“在以往時候的戰爭中,在戰場上還經常出現殘留下來的彈藥,被誤觸引爆的案例。”
“所以子彈在到達一定的條件時,滿足其發射原理是可以在不置于槍膛中發射子彈的。”
酒吧經理汪海峰聽得一愣一愣。
雖然顧晨說的很明白,但原理方面的東西,汪海峰還是一竅不通,于是又問顧晨:“可是顧警官,按照你這么一說,那豪哥的死又是怎么造成的?”
“你看過戰爭題材電視劇沒?”顧晨問他。
汪海峰點頭:“當然。”
“電視劇里,子彈是不是通過槍械射擊出去的?手槍里邊的子彈,一般是不是都在槍膛里放著?”
“對……對呀,那些動作看過之后,我都感覺我會用槍了。”汪海峰也是如實說。
“這就對了。”顧晨環顧一周,雙手與眾人比劃起來:“開槍前的動作就是上膛。”
“如果能夠將子彈固定住,并用其他尖銳或堅硬物體撞擊子彈的底部,子彈底部的雷汞,是完全有可能發生引爆,從而導致彈頭發射。”
頓了頓,顧晨又道:“當然,這是一種極其危險的行為,先不說彈頭發射,完全可以傷害前方的人或者物體。”
“固定子彈時,子彈的穩定性肯定達不到放在槍管中的要求,一旦彈殼內的火藥爆炸,受振動的影響,被固定的子彈脫落或者錯位,那彈頭很可能會形成更大角度的扇形殺傷,甚至傷害到發射人員自己。”
“所以現實中,絕大部分進行此項操作的人,都是一些不了解情況的人員,所帶來的很可能是人身傷害。”
聽聞顧晨這么一說,王警官趕緊掏出自己的配槍,將彈匣卸下,從中取出一顆子彈夾在手中觀察起來。
“王師兄。”顧晨對著他勾勾手,道:“借你的子彈一用。”
“給。”王警官手順將子彈交給顧晨。
“讓我們先來看看子彈的結構。”顧晨將子彈夾在兩指之間,左右環顧一周后,說道:
“它通常是由彈頭、彈殼、推進劑和底火組成,而且子彈的發射也有兩種類型,即底部邊緣發射和底部發射。”
“而少數子彈采用邊發射,以子彈殼的整個底部為引爆器,底邊充滿推進劑,撞針直接撞擊子彈底邊的薄弱部位,推進劑被擠壓點燃,從而點燃推進劑。”
看了眼趙國志方向,顧晨而已是解釋說:“而這最典型的子彈,就是5.6毫米小口徑運動步槍。”
“沒錯。”趙國志微微點頭,確認了顧晨的說辭。
汪海峰看著顧晨手中的子彈,也是好奇不已道:“那在這顆小子彈中,彈頭應該是最致命的。”
“沒錯。”顧晨認同的點頭,解釋說道:“因此無論是彈殼、火藥還是低火力,都是將彈頭擠壓出來,使其高速移動,產生強大的殺傷力。”
“但是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子彈發射技術越來越成熟。”
“同時,在一些作死人士的試驗下,也產生了許多不同的發射方法,因此彈頭的殺傷力也越來越大。”
“而在發射子彈的過程中,最常用的方法是用底火來完成子彈的發射。”
“我知道了。”盧薇薇聽聞顧晨的講解,也是咧嘴一笑。
起先可能聽不太懂,但是經過顧晨仿佛講解之后,盧薇薇總算明白,顧晨想要表達的意思,無非就是子彈發射的問題。
畢竟一顆普通的子彈,基本上是由四個部分組成,即彈頭、彈殼、裝藥和底火。
這種基本結構,從19世紀后半以來,幾乎是沒有什么變化,這就是大家常見子彈的基本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