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僅在表面上,成為一個徹徹底底的失敗者,尤其這是自己的晚年時期,根本沒有任何翻身的可能。
如果周文才現在還只是一個二三十歲的小伙子,那么他肯定會想著日后東山再起。
可現在呢?留給周文才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晚年事業破敗,這個年齡段的人,基本上都在聽天由命。
老年人事業失敗之后再東山再起的有,但那種概率也是極小的存在。
四舍五入一下,基本上都可以忽略這種概率的存在,跟中幾千萬上億的彩票是一個道理。
所以周文才是能夠認清現實的。
再次東山再起?他并不抱希望。
他只想逃避現實,讓自己不再遭受內心的折磨。
可誰又能想到?內心的折磨,在于好人一直要生活艱難,而壞人卻能夠安享晚年。
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周文才內心最原始的東西。
就比如,周文才一直樂善好施,想讓自己成為一個慈善家。
但這種舉動,在外人看來,或許只是周文才一心向善的結果。
但從顧晨這種角度來看,卻并不是這樣。
周文才之所以做慈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逃避現實。
畢竟,愛人汪海霞當年受辱,加上替仇人養女兒這件事情上,周文才無法做到跟自己和解。
因此做慈善,能讓周文才不斷用“慈善家”的身份來麻痹自己,用催眠的方式告訴自己,周文才是個大善人,好人就應該有好報。
可現實打臉往往很快。
即便周文才樂善好施,也獲得過不少慈善榮譽。
但是公司的經營不善,讓他的慈善事業也就此中止。
慈善家不再擁有慈善的能力,公司破產,眾叛親離,而當初的枕邊人,卻還要讓自己去跟那個曾經欺負過自己愛人的混賬東西,去祈求幫助。
最關鍵的是,只有自己還蒙在鼓里。
這種重磅打擊接踵而至,讓周文才的內心幾乎接近了崩潰狀態。
一般心理承受能力低的人,可能早就已經找好了一處高樓的天臺,又或者來到了某處江面的橋頭,給自己的一生做個了結。
但周文才還算堅強,選擇用流浪來跟自己的過去告別。
可有的東西,終究是擺脫不了,就比如“憎恨”。
當年的那些屈辱,原本周文才以為自己就此能夠放下,可當仇人的幸福晚年生活報道,再次出現在自己面前時。
周文才就此開啟了暴走模式,用自己的高智商,完成了一場移花接木的殺人事件。
袁莎莎已經將筆錄輸入完畢,并且打贏出來。
隨后,袁莎莎在顧晨的示意下,將筆錄本和寫字筆遞到周文才面前,說道:“沒什么問題的話,就在這里簽個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