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過,朱棣的這份。
似乎……也有所可以借鑒。
“修大典,下西洋?”
沒有第一時間理解究竟是如何做的李世民,只能繼續關注下面的歌詞。
【英勇善戰,天可汗,大唐盛世貞觀】
【強猛勇悍,破敵膽,一生南征北戰】
【……】
【創業艱難,還需要,身邊賢后相伴】
【令人感嘆,何幸也,伉儷千古流傳】
【神州錦繡的河山,負手觀】
【縱歷經千年也有后人稱贊】
【……】
【有才能又何必非要皇帝身為嫡長】
【鮮血鑄就的皇位也能輝煌】
【盛世中問四方誰不懼我國威浩蕩】
【豐功偉績也不負此生為皇】
一曲描繪了朱棣和李世民功績的曲子唱完了。
大唐。
貞觀的群臣們在短暫的沉浸在這歌詞描繪的輝煌功績之中后,很快就又投入到了記錄和分析工作中。
這些畢竟是天幕所在時間的‘歷史上’發生的事,不是他們這里已經發生的事。
做好了,或許能夠達成天幕所說的,甚至超越,那他們身為‘唐太宗’皇帝陛下的臣子,也能與有榮焉且留名青史了。
如果做不好,那后果自不必多說。
大明。
永樂時期。
朱棣已經流下了釋懷的淚水。
正因為‘得位不正’,所以他才拼命的想要做一個好皇帝。
如今天幕如此贊譽,他只覺得此生足矣了。
洪武時期。
手中還拿著皮帶的朱元璋沉默了。
也被這天幕所描繪的功績給震的七葷八素。
他開始想象,自己的標兒,能否做到這一切。
只是,只要一考慮這個問題,他就馬上會想到另一個前置問題。
老四這混蛋是怎么打到南京來的?
他無法理解,無法理解啊!!!
大宋。
正在寫《資治通鑒》的司馬光感慨不已。
“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蓋三代以來,中國之盛未之有也。”
“后世之君,也有能媲美唐太宗的嗎?”
即便是天幕將這位名太宗和唐太宗放在一起對比,司馬光依舊不覺得,這個叫朱棣的,比得上李世民。
許多宋朝的文人,都覺得有些可惜。
他們并不知曉后世這位名叫朱棣的皇帝,究竟做得如何。
但是唐太宗的功績,他們還是認可的。
而且……如果要拿出一位在功績和能力上差不多的皇帝放在一起講的話,他們認為,應該將他們的宋太宗和唐太宗放在一起。
“我朝太宗與唐太宗同樣都是英主,為什么天幕不提啊……”
“這天幕有失公允吧?”
許多宋人感到可惜和不滿。
多好的機會。
能上天幕的榮耀太大了。
他們做夢都想,就算自己不能,那也想讓他們的宋太祖或者宋太宗陛下上一次天幕。
大清。
“有才能又何必做皇帝身為嫡長。”
“天幕此言深得朕心啊。”
批閱完最后一份全是屁話的奏折,雍正皇帝起身舒展了下身子,笑呵呵的說道。
與他具有同樣觀點的皇帝還有很多。
比如,此刻已經登基的胡亥以及楊廣。&lt;/div&g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