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嬴政的想法類似的,還有此刻的趙匡胤。
他也意識到,這朱元璋讓自己的二十多個兒子外封出去,似乎也有自己大宋的一部分歷史帶來的教訓。
“可惜,不說這日后朱棣造反之事,即便只說這朱元璋有二十幾個兒子,朕就沒有辦法去學。”
趙匡胤有些羨慕的嘆了口氣。
“這朱元璋怎么這么能生啊。”
“難道是因為姓朱?所以一窩下的多?”
趙匡胤捋了捋自己的胡子,若有所思。
大晉。
司馬炎認同的點點頭。
“這朱元璋肯定是學習的我大晉。”
“果然是聰明人,我大晉的政策,在后世這么多年依舊有用啊。”
“藩王外封,可以穩固家族權利,鞏固皇權啊……”
【朱棣年少時,和兄弟們一起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教誨,平常出行穿著草鞋,出門的時候也要背上行李。】
【如果出城的距離稍微遠一點,朱元璋就會命令皇子們,騎馬只能走三分之二的路程,剩下的路程必須讓皇子們步行體驗。】
【這種教育方式源自于朱元璋自幼歷經的艱辛與磨難,目的是為了鍛煉出皇子們如自己一樣百折不撓,堅如磐石的意志力。】
看到了這里,許多古代的觀眾們,哪怕是朱元璋之后的清朝皇帝們,都唏噓不已。
許多古人對于朱元璋教育皇子的的方式點了點頭表示認同。
大唐。
“怪不得,想來這朱棣就是這眾多皇子中最優秀的一個了。”
“后來能夠奪取天下,估計也與這朱元璋的教育方式,脫不了干系。”
李世民感慨不已,這朱元璋倒是會教育兒子,可他卻不怎么舍得讓高明也如此。
可憐天下父母心,即便是知曉這樣子對孩子們有好處,大多數父母其實也不舍得讓孩子去吃這種苦頭。
畢竟沒有必要了,他們打下來天下,不就是為了兒孫享福的嗎?
大宋。
歐陽修贊許的點點頭,剛好,借著天幕教育一下自己的兒子們。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后世的這位永樂皇帝,是一塊璞玉,可也要其父明太祖這位工匠精雕細琢啊。”
“無論從文從武,皆是如此。”
“你們都要勤學好問,做一塊被雕琢好的美玉……”
宋太祖時期。
“德昭與德芳,日后也要學習這朱棣。”
目前只有這兩個兒子的趙匡胤,無法像朱元璋那樣,在北邊封幾十個王。
其實也更加心疼自己的兩個兒子。
不過,既然已經知曉了大宋朝的命運,以及自己重文輕武的后果。
而且自己的弟弟趙光義又如此‘不堪’,這讓趙匡胤不得不去思考自己選擇哪一個兒子繼位的事情。
“大宋,需要的是一個有雄才偉略的皇帝啊……”
深知自己有生之年很可能無法統一天下的趙匡胤,希望繼承自己基業的,是一個有能力的皇帝。
哪怕是自己的弟弟也不是不可,只是必須要有能力將大宋朝帶向輝煌,而不是出現個什么‘宋驢宗’、‘送朝’之類的稱呼。
更不能接受出現那逆天的父子三人組。&lt;/div&g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