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崇禎只是看了他一眼,點了點頭。
“只是不知曉我大明有無治水的名臣,天幕沒說啊……”
崇禎感到有些可惜,天幕提及的人物,他只找到了一部分,而且也沒有擅長治水的人才。
大唐。
“這后世的工程還真是驚人。”
“如此儲水量定能調節降雨不均,以減少水旱災害發生。”
“后世華夏十四萬萬人口,我大唐如今不足兩千萬。”
“雖建不得這三峽,但是若考察我大唐水旱河流情況,或可依據我大唐國情建造一些適合的水利工程。”
歷朝歷代,這都是必須要做的事。
李世民更是早早的想到了這個,只是因為天幕今日提及,再重申一遍罷了。
“只是不知曉我大唐是否有擅長這方面的人才?”
“此前天幕曾言明朝的忠臣武將,或是東林閹黨。”
“不知曉除卻此前給出朕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可還有誰堪用啊……”
“諸卿若是覺得自己有此能耐,也可毛遂自薦。”
李世民看著自己的群臣們,忽然笑了出來。
大清。
乾隆點了點頭。
“說說這些倒也還不錯,或許朕還能看看有沒有機會學習建設。”
乾隆今天松了口氣。
這天幕講述后世總比講述明清要好,而且,講的是三峽大壩這種大工程的水壩,多半普通民眾還看不懂。
“不過,相較于長江,自宋代以來,北方黃河才是水患逐年加劇。”
“黃河才更需要疏通、治理、建壩等之類的工程吧?”
【三峽大壩總共有壩孔77個,中央泄洪壩上面有67個排水孔,從上往下總共分為3層】
【溢流表孔、泄洪深孔、導流底孔】
大唐。
“記清楚了。”
李世民安排著群臣和天幕司的官員們迅速將天幕上的介紹和圖紙繪畫出來。
或許日后能夠用到。
與他一樣,歷朝歷代都對這種水利設施極其重視。
【而且,三峽大壩不僅僅是一座防洪的巨壩,它還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水電站之一,年發電量超過一千億千瓦時,相當于節省了幾千萬噸的標準煤,對環境保護和能源供應做出了巨大貢獻。】
大宋。
“電?”
沈括聽的不知其所以然,只能先行記錄下來。
“千瓦時?節省煤炭?”
捋了捋自己的胡子,從這只言片語中,只能得知這個叫電的東西和煤有關。
“無論是煤或是石油,不都是燃燒用的嗎?”
“為何后世的使用方法感覺如此不同?”
“電……”
回想起此前蘇瑾開的車子需要‘石油’,沈括不禁想到,這個電是不是有著同樣或者類似的功效?
“不過這又和大壩有什么關系?水電站?”
“這么說就可能有火電站?”
【水,為我們帶來了財富,也為我們帶來了災難,而我們整個民族的歷史,就是與大自然抗爭的歷史。】
【1919年,孫中山先生提出要在長江上建立一座大壩想法,一份1954年的政府文件顯示,三峽大壩在當時已經列為我們國家的遠景計劃之一。】
大明。
洪武時期。
朱元璋點了點頭。
再次在天幕上看到了這個名字。
他心中有些異樣。
因為沒有和大臣們一起看天幕,所以他說兩句話,倒也不必考慮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