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將諸葛亮捧的那么高,還有什么諸葛蠢驢都大智若愚的說法也就罷了。
還不忘拉踩一下司馬懿。
“飾忠于已詐之心,延安于將危之命……”
“這樣的人無論何時都不會受到待見啊……”
李世民對司馬家也是多有瞧不起。
不過,礙于他本身也是造反登基,所以對于國家、皇帝的態度則是……
皇帝昏庸無道,臣民們活不下去可以造反。
而皇帝圣明,臣子們自然要恪守本分,安心治國。
所以,李世民有在盡心盡力的做一位好皇帝。
晉朝。
司馬炎沉默了一陣。
他沒想到,這天幕明明基本上不會提及他大晉,他大晉卻總是在莫名其妙的地方躺槍。
“這群后人就不能說點好的。”
“高祖皇帝政治、軍略絲毫不遜色于這諸葛亮,最后違背洛水之誓也不過是為了穩定天下局勢,讓天下快速安定,百姓也好安居樂業。”
“這是舍小義成大義,有什么錯!”
憤怒過后,司馬炎也沒有什么辦法。
“來人,于洛陽城外建設高祖廟宇,朕也要讓世人祭拜!”
管不了后世,還管不了他大晉嗎,既然有諸葛亮廟,那也得有司馬懿廟!
不甘落后的司馬炎打算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每年安排人去祭拜高祖皇帝,宣傳高祖皇帝的豐功偉績就是了。
【昭烈廟本來是紀念劉備的,但是一千多年來,大多數人去往那里,基本都是去了對面的武侯祠,劉備這邊門可羅雀。】
【直到明朝朱元璋的兒子朱椿來蜀王,認為諸葛亮的廟宇香火興盛,過于突出,于君君臣臣的禮制不合,所以下令廢掉成都大大小小的武侯祠,只在昭烈廟內增加一個祭祀諸葛亮的祠,以順君臣之道。】
【這就成了中國幾千年歷史上,第一個君臣和祀的廟,就這樣過了快七百年了。】
【如今,四川人民都叫那個地方作武侯祠,沒人叫昭烈廟。】
【論知名度,劉備還是比不上諸葛亮。】
大明。
洪武時期。
“嗯,老十一就是懂事!”
朱元璋滿意的點點頭。
后世如何評價不重要,他在乎的是自己的兒子們都能夠恪守本分,做好他們大哥的好弟弟!國家的好藩王!
后世對諸葛亮看的更高是后世的事情,君臣之道對于他來說才是最重要的。
蜀王朱椿此刻正無奈的坐在自己蜀王府院中,悠悠的嘆了口氣。
“想不到天幕還能提及孤一次,雖然是以這種方式……”
“罷了,拆都拆了……”
已經將武侯祠搬進了昭烈廟的朱椿嘆了口氣,沒想到做的這么一件事,還能讓后世記載專門討論。
他不禁心里犯嘀咕。
“孤是藩王,爹是皇帝,大哥是太子,可不得表表忠心,以正君臣之道嘛。”
老爹為啥喜歡他這個老十一,可不就是他懂事討人喜歡。
至于非說諸葛亮和劉備誰在后世的地位高,那和他有什么關系,都一千多年前的人了。
“還好還好,這些后人沒有因為這件事罵我。”
沒有在天幕上看到罵自己的彈幕,朱椿松了口氣,要是因為這件事被后人罵,那可真是無妄之災。
【諸葛丞相有很多種選擇,他偏偏選了最難的那一條,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用人力向天爭一線生機。】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東漢末年。
劉備與諸葛亮相對而坐,看著天幕。
劉備手中,還握著那份《出師表》的臨摹本。
是當初天幕讓他‘穿越’到大宋時候,屬下刀筆吏記錄下來的。
雖尚未經歷未來天幕所言的許多事,但僅僅只是像聽故事一般聽取了這些事,也足以讓君臣二人之間的默契和感情更甚。
劉備的眼中閃爍著淚光,“孔明啊,在后人眼中,你的智慧與忠誠為之傳頌,便是利國利民的大事都要因你的武侯祠而改道,可見后人對你多么尊敬憧憬,孤何德何能能賴你這般輔佐啊……”
諸葛亮晃了晃羽扇,眸中淡然,仿佛天幕所講述的這一切都與他無關。
“輔佐明君,匡扶漢室,是臣之所愿。”
“后世如何評價,亮不能預料。”
“只是,最終依舊功敗垂成,亮……有負主公重托,不值得后人如此贊頌。”
諸葛亮也未曾料到,他在后世居然還有這般的影響力。
大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