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大帝“寇可往,我亦可往!”》
【我漢室七十年來,對匈奴屢戰屢敗,以至士氣蹉跎,國威淪喪。】
【這種局面,從今以后,必須徹底扭轉!】
【朕此戰,就是要明明白白的告訴世人和匈奴人,從此以后,攻守易形了。】
【寇可往,我亦可往!】
【漢武帝——劉徹!】
配著激昂的音樂,天幕畫面中,那陳寶國飾演的漢武帝不怒自威,眼眸中帶著殺氣。
天幕下那聲音的回響,讓萬朝觀眾們都不由得精神為之一振。
大宋。
辛棄疾看著天幕上的漢武帝,那激昂的聲音以及音樂,動人心魄的臺詞,一時間不禁興奮的渾身顫抖。
比起宋朝、乃至清朝的那些令人窩火的歷史聽的厭煩,這天幕上的漢武帝,以及他的成就,讓辛棄疾心向神往。
“這是后人眼中的漢武帝嗎?”
“如此威武霸氣……”
他也知曉,漢武帝在此刻大宋朝的形象并不是很好,主流多將其評價為暴君。
例如,司馬光就曾在《資治通鑒》中評價漢武帝“異于秦始皇者無幾矣……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
因為宋朝“守內虛外、重文輕武”的政策,這種看法甚為普遍。
對于漢武帝的評價,比起唐朝,更差。
但是不管怎么說,辛棄疾此刻的心情都是激動的難以言喻的。
以至于在心底升起了陣陣艷羨的情緒。
當然,更多的,是想要從軍報國的熱血。
近期,官家召見的他,自覺自己的學識有了用武之地,更是每日學習兵法韜略,思量如何對付金國,同時不忘在天幕上尋找答案。
“后人的評價標準,到底是與我們這些先人不一樣啊。”
“我記得,好像此前的天幕評分給了漢武帝9.6分?”
因為當時不被朝廷重用,所以辛棄疾有些郁郁寡歡,以至于就連天幕上的重要信息,都沒有去認真采集。
北宋。
嶺南。
蘇軾立于自己的庭院之中,也能清晰的感受到,后人對于這位漢武大帝的崇拜之情。
“漢武帝之霸氣,的確遠超我朝啊……”
從天幕給出的歷史來看,大宋立國以后,對外戰爭連連失敗,一日不如一日,真是看的人火冒三丈。
也正因為如此,蘇軾也不由對大宋朝廷多了幾分和此前不一樣的思考。
只是……
漢武帝時期,窮兵黷武,卻不是假的,蘇軾還是一定程度保留的自己的看法。
“漢武帝之霸氣,的確非我朝所能見。”
“可,治國之道,當文武并重。”
不過想想,蘇軾又十分能夠理解后人的這種看法。
特別是,此前出現過的,天幕上的后人關于漢武帝的評論,他也十分團認同。
“所謂罪在當代,功在千秋。”
“后人所看到的,是這最兩千年后,更加光彩的功在千秋吧……”
宋高宗時期。
李清照正借酒消愁。
本來看到后世的種種,那種大國氣吞萬里,從深淵中爬起來,民族復興的氣魄,就讓她十分的心馳神往,又有苦難言。
如今,在看到被天幕高度評價的,且在后人心目中如此形象的漢武帝。
一瞬間,這位距離她足有一千多年的皇帝,一下子在她的心目中有了更加具體的形象,更加鮮活了。
可是,一想到如今的處境,她就又忍不住心酸流淚。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什么窮兵黷武,好大喜功?”
“若我大宋能出這樣一位皇帝,我李清照就是餓死街頭,也心甘情愿!”
“如今那徽欽二帝北狩,當今的圣上又是那完顏……”
一時醉酒,又處在自家庭院之中的李清照,一時間口無遮攔。
將天幕上所說過的話語復述了一遍,可謂是對這大宋的三位臥龍鳳雛厭惡的很。
不過她的話還未說完,就被身側的小侍女捂住了嘴。
只見侍女臉色泛白,顯然是被嚇得不輕。
“小姐……”
“慎言、慎言啊……”
天幕可以盡情的侮辱大宋的皇帝,起各種各樣的奇葩令人血壓飆升的外號。
畢竟他們是后人,大宋皇帝即便是再不滿也不可能去打他們一下。
但是身在大宋朝,還是不能太過分的,不然容易落人以柄。
大漢。
漢高祖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