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精銳邊軍大多還沒有返回,高仙芝、封常清只能臨時在長安、洛陽募兵,得到的是市井子弟,缺乏戰斗經驗。使得安祿山于同年十二月十二日便攻入洛陽。】
【退守潼關的安西節度使封常清、高仙芝采以守勢,堅守潼關不出。可是因為唐玄宗聽了監軍宦官的誣告,以“失律喪師”之罪處斬封常清、高仙芝,啟用病廢在家的哥舒翰,統兵駐守潼關】
大唐。
李世民:“???”
李世民看的一臉懵逼,甚至沒有反應過來。
這河北全境已經丟失,長安最后一道防線就是潼關,外實內虛,但是叛軍畢竟只有河北一地,只要將其困在河北,必不可長久。
“臨陣斬將,聽信讒言?”
“兵新募,不堪用,駐守潼關有什么問題嗎?”
李世民畢竟對當時的情況不了解,沒有敢把話說滿,但是……
即便是再傻的人,也能夠知曉,邊境的虎狼之軍,與新兵蛋子之間的差距。
任誰去統兵,也應防守為先啊。
李世民突然想起了當初蘇瑾玩那《全面戰爭:三國》時候的畫面。
感覺十分應景。
邊軍就好比那呂布,新兵就好比那些被呂布一個追著打的曹軍。
完全不需要任何戰術,直接就是降維打擊。
“李隆基,李隆基……”
“你到底想要干什么?!”
殺了兩員大將,李世民心中顫顫巍巍,幾乎可以預料到后面發生什么事了。
大明。
永樂時期。
朱棣嘆了口氣。
“可惜了。”
“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皆是良將啊。”
“國朝名將凋零……”
“朕若是能得其一,也不用費力吧啦的每次都御駕親征……”
“這李隆基……竟然一言不合直接殺了。”
“如若不然,這安史之亂怎么能持續那么久。”
對于大唐的將軍們,朱棣還是羨慕的。
“可惜了,老爹是一個都沒有給朕留啊。”
一旁的朱胖胖嘿嘿笑了一聲,端了一杯茶水給老爹遞了上去。
“嘿嘿,爹,咱家應該慶幸,皇爺爺沒有留他們啊……”
朱棣:“……”
【哥舒翰其率軍20萬進駐潼關,加固城防,深溝高壘,閉關固守。天寶十五載正月,安祿山命其子安慶緒率兵攻潼關,被哥舒翰擊退。安軍主力被阻于潼關數月,不能西進。】
【安祿山見強攻不行,便命崔乾佑將老弱病殘的士卒屯于陜郡,而將精銳部隊隱蔽起來,想誘使哥舒翰棄險出戰。】
【五月,唐玄宗接到叛將崔乾佑在陜郡“兵不滿四千,皆贏弱無備“的情報,就遣使令哥舒翰出兵收復陜洛。】
【哥舒翰立即上書玄宗,認為:安祿山久習用兵,今起兵叛亂,不會不作準備,一定是用羸師弱卒來引誘我們,如若進兵,正好中計。況且叛軍勞師遠征,利在速。官軍憑借潼關天險抵擋他們,利在堅守。且叛軍暴虐無道,失去民心,日漸衰頹,很快就要發生內亂,到時再攻打他便可不戰而擒。】
【與此同時,郭子儀、李光弼在河北攻打叛將史思明,打了幾個大勝仗,進展十分順利,因此他們二人認為潼關只宜堅守,不可輕出,二人主張引朔方軍北取范陽,覆叛軍巢穴,促使叛軍內部潰散。】
【但是,宰相楊國忠卻懷疑哥舒翰意在謀己,便對唐玄宗說,哥舒翰按兵不動,會坐失良機。玄宗輕信讒言,對郭、李良謀置之不理,便連續派遣中使催哥舒翰出戰。哥舒翰被逼無奈,撫膺慟哭。】
【哥舒翰被迫出兵,結果大敗,二十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潼關也隨即陷落,哥舒翰本人也被部將挾持投降了安祿山。】
大唐。
貞觀時期。
李世民:“????”
李世民目瞪口呆。
“二十萬大軍就這么沒了?”
“這個哥舒翰是特么誰啊?”
“你就不會留下部分兵力駐守潼關嗎?”
“李隆基!你要不要看看你到底在做什么?!”
“先是斬將,又是催促出關,你是崇禎嗎?!”
“蠢驢!兩頭蠢驢!”
完全不認識哥舒翰的李世民,連他一塊罵,他只覺得這兩人都不對勁。
之前那個高仙芝和封常清不也是打不過嗎?可潼關也沒在他倆手中丟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