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趙俁首創的辦法,而是歷史上,在趙佶繼位后,為解決朝廷債務問題,蔡京采取的一項創新性的財政措施。
趙佶繼位之初,北宋王朝因長期對外戰爭,如對西夏用兵,以及奢侈消費,財政壓力巨大。
據記載,一批持有“官鈔”(也就是朝廷發行的債務憑證)的巨商向朝廷索債,總額高達三百七十萬貫。
然而,國庫空虛,趙佶無力償還,債務問題成為燃眉之急。
蔡京向趙佶做了如實匯報。
趙佶面有難色:“辱國!且奈何?”
蔡京則很有信心地回答說:“臣請嘗之。”
當時蔡京的應對策略就是變廢為寶。
面對這一困境,蔡京提出了一個巧妙的解決方案:盤查皇城內諸司庫務中的積壓物資,將其作價抵債。
具體步驟就是:
蔡京命人清點庫藏,發現了大量長期積壓、幾近廢棄的物品,包括:
幕帟:也就是帳篷、帷幔類織物。
漆器、牙札:也就是象牙制品。
錦緞、細色香藥:也就是高檔香料和藥材。
這些物資多為皇室或官府早年儲備,但因款式陳舊或需求減少而被閑置。
蔡京將這些物資按市價評估后,打包折算成等值金額,抵償給持官鈔的商人。
盡管商人最初對接收這些無用之物表示不滿,但蔡京通過政策引導,允許他們將這些物資轉售市場以獲利。
商人被迫接受后,嘗試將物資投入市場,意外發現其中部分商品,如錦緞、香藥,因稀缺性反而高價售出,獲利頗豐。
不到半年,當時的北宋朝廷便通過這一方式全額清償了債務,且未動用國庫現錢。
而且,當時的北宋朝廷還得到了一筆不菲的周轉資金。
蔡京通過“以物抵債”,將朝廷的財政壓力轉嫁給市場,利用商人渠道實現物資變現。
這一做法既緩解了當時趙宋朝廷的燃眉之急,又避免了增稅或濫發貨幣引發的民怨。
當時,趙佶對此舉大加贊賞,甚至戲稱這些收入為“蔡京俸祿”。
蔡京則借此鞏固權勢,通過投趙佶所好,如大興土木、獻書畫珍玩,維持其政治地位。
蔡京的庫藏抵債策略,其本質上就是通過非傳統財政手段應對危機的典型案例。
趙俁不懂經濟,但他在寫時,特意查過蔡京這招,所以他說得頭頭是道。
趙煦聽得眼前一亮。
章惇等宰執也暗暗一拍大腿:“竟然還有這招!”
不少知道此計含金量的大臣,懊惱不已,他們無不在想:“若是我想出此策,升官發財,指日可待也!”
看到一眾宰執和大臣的表情,趙佶就知道,趙俁這招應該有用。
趙佶有些不甘心地想:“我一個親王,哪知道皇城諸司庫藏中有何物?”
而角落里的蔡京看著趙俁心想:“不想,莘王也想到了此策。”
雖然趙煦感覺此策應該可行,但他還是跟趙俁確認:“此策果真能為我大宋籌集到平定西夏的軍費?”
趙俁也怕打臉,所以他買了個保險:“臣保舉一人,若陛下放權給他,半年內不得三五百萬貫,缺多少,皆由臣一力補足。”
趙煦沒想到,趙俁連這樣的包票都敢打。
這筆錢對趙煦來說太重要了,所以,哪怕趙俁已經踩過了宗室不得干政這條紅線,他還是迫不及待地問:“莘王保舉何人?”
趙俁沉聲道:“翰林學士承旨蔡京……”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