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麻曉嬌壓低聲音對四女說:“其實就是水力聯動農業系統。”
“這個時代的農業依賴人力灌溉,效率低下,尤其是南方的水田需頻繁引水。”
“我以水車為核心,設計“腳踏式鏈傳動水車”,利用河流水力自動提水,搭配竹制輸水管道,將水引至梯田或旱地。”
“我又增設“齒輪聯動舂米機”,灌溉同時驅動石杵舂米,實現“一水兩用”。”
接著,麻曉嬌說出了她最得意之處:“我還在裝置頂部加裝木雕風車,水流驅動風車旋轉時,帶動木人敲鑼,提醒農民水位變化,兼具實用與娛樂,棒不棒?”
四女不約而同地在心中吐槽:“好像就這部分最沒用。”
麻曉嬌繼續介紹:“按照我的計算,用了木牛流馬灌溉車,至少能節省百分之五十以上的灌溉人力,還能提升稻米的產量,而且我的齒輪傳動技術,還能啟發民間機械改良,推動手工業進步。”
麻曉嬌又帶四女看了不少研發,這些東西,有的有用,有的只是好玩,有的干脆就是無用發明。
不久之后,麻曉嬌帶著四女來到一座紡織機前,介紹道:“這是腳踏式多綜多躡織布機……”
這個時代主流衣料仍為絲、麻,南方有少量木棉,但纖維短且難紡織。
棉花(也就是草棉)尚未大規模傳入中原,不過西北地區已經有人開始種植了。
趙俁知道此事,所以,他已經懸賞,讓人去找草棉了。
其實這個時代早就有紡織機了,也就是“傳統斜織機”和“提花機”。
前者,已經普遍使用,但需兩人配合(一人提綜、一人投梭),效率較低。
后者,復雜絲綢織造使用,但依賴人工記憶紋樣,操作繁瑣。
這兩種紡織機,紡織耗時費力,紡織出來的衣物也粗糙。
而且,若是趙俁推廣棉花成功,缺乏適配的高效紡織工具。
麻曉嬌增加了踏板數量,通過連桿控制綜片升降,使這種新型紡織機單人就可操作了,而且這種新型紡織機采用竹木齒輪傳動,提升綜片切換速度。
粗略估算一下,麻曉嬌改良的紡織機,效率能提升兩到三倍,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還為后續棉紡織技術爆發奠定了基礎。
另外,麻曉嬌還在模塊化紡紗車,以及研發水力驅動捻線機。
總之,照麻曉嬌說,只要趙俁那邊,能讓人大量種植棉花,她就能給趙俁提供技術支持,使北宋提前百年進入“棉布時代”,改變“衣麻”的民生狀態。
而且,優質布料產量增加,還可以推動海上絲綢之路的絲綢、棉布出口,朝廷也可以通過“織機稅”或專營權獲得新財源。
關鍵,這可以讓女人更加容易參與紡織生產,還能降低衣物成本,使平民御寒能力增強,間接提升人口抗災能力。
當然,想要做到這種程度并不容易。
目前階段,土地都在達官貴胄、士紳望族、豪門大戶手上,他們熱衷于出租土地,賺取豐厚的租金,根本不熱衷于提高種植技術,農戶倒是有這個心,可他們卻沒有這個條件。
這就使得,現有的土地,也就勉強能夠養現有的人,根本沒有多余的土地大量種植棉花。
所以,不進行土地改革,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就大量推廣棉花的種植,是會出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