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趙俁也沒廢話,當即就讓李琳伺候自己穿衣服,又讓她換上宦官的衣服……
……
趙俁一行離開封校場還有一段不短的距離,嘈雜的訓練聲便傳入趙俁耳中。
趙俁對李琳說:“氣勢不錯啊。”
誰想,李琳卻眉頭緊鎖地搖搖頭,好像不贊成趙俁的看法。
就在趙俁想問李琳,聽出來什么了之際,已經收到通知的童貫、宗澤、張叔夜、王稟、何灌連忙前來接駕。
童貫就不多說了,趙俁還是莘王的時候,他就跟著趙俁混了,等到趙俁登基,他自然跟著水漲船高,早就成了趙俁的心腹大宦官之一,目前擔任內殿直都知一職。
宗澤出身寒門,家有“耕讀傳家”傳統,自幼隨兄勞動,農閑時在長輩教導下讀書識字。
十幾歲時,宗家遷至廿三里鎮,宗澤目睹趙宋王朝吏治腐敗和外敵入侵,萌生救國救民的抱負。
不到二十歲,宗澤外出游學十余年,追求治國之道,后認真研讀兵書、苦練武藝,成長為博學廣識、文武兼備的青年。
元祐六年,三十三歲的宗澤才應省試,通過后,進入殿試。他殿試時力陳時弊、批評朝廷,因言辭太直被置于“末科”,獲“賜同進士出身”,由此步入仕途。
當上官以后,宗澤的政績一直很凸出。
但因為出身不高,出道又很晚,快四十歲了,宗澤也只不過才升到了知縣一級。
關鍵,如果沒有趙俁,宗澤就得一直在知縣這一級混,始終升不上去,年近六旬時才能升為登州通判。后來還因事被貶,遂上表引退。
直到靖康元年,金軍再次南侵,宗澤才能臨危受命,在磁州擊退來犯的金軍,聲震河朔。
如今,趙俁登基不久,就將宗澤火速提拔到自己身邊聽用。
雖然在級別上,趙俁并沒有給宗澤提高多少。
但誰不知道,只要在皇帝身邊,不僅地位高、權柄重,機會也多,宗澤很快就會混成重臣的?
事實上,趙俁已經準備用宗澤建立警察系統解決趙宋王朝的冗軍問題了。
不過,目前還不是動手的時候,再說,宗澤現在的資歷也不夠。
這趙俁才讓宗澤跟著練軍,回頭再讓他去前線刷刷軍功和威望,回來就給他加重擔。
跟宗澤情況差不多的還有張叔夜。
張叔夜年輕時喜歡談論兵法,長大后以父蔭被任命為蘭州錄事參軍。
蘭州地處宋朝邊境,依靠黃河天塹自固,每年黃河結冰時,都要處于戒備狀態,以防羌人入侵,士卒幾個月不離武器。
張叔夜說:“此非善策也。不據險要之地以守,反使敵逼于黃河,我軍危矣。”
有個叫天都的地方,介于五路之間,羌人侵犯內地,一定先到那里集中,然后商議侵犯的方向。
張叔夜巡視那里的地形后,謀劃攻取之策,最后成功奪取該地,朝廷在此建了一座叫做“西安州”的可戍守城池,從此蘭州再沒有羌人之患。
趙俁便以此為借口,把張叔夜調到自己身邊聽用。
像宗澤、張叔夜這樣的官員,趙俁手上還有一些,劉韐、張孝純、趙開、張愨、許幾等等。
這些人才,趙俁有的放在自己身邊鍛煉,有合適的崗位也會放出去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