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怎么沒見過你,你叫甚么名字?”
張純只是隨口一問,真的只是隨口一問。實際上,剛剛閉關而出的她,感覺自己超強,根本就沒將任何人放在眼里,更沒將“相貌平平無奇”也就比較可愛、比較有靈性的李清照放在眼里。
結果,下一秒,張純就傻眼了!就聽李清照隨口一答:“奴家李清照,敢問娘娘如何稱呼?”
‘李清照?!!!’
‘千古第一才女,位面之姝,易安居士,李清照?!!!’
‘不是,李清照怎么可能在宮里,是不是有人針對我?!!!’
直到進入考場,張純的心都沒有平靜下來。雖然李清照已經解釋過了,她之所以能進宮,是因為他師公蘇軾幫她運作的,并且跟她一塊進宮的還有另外十多個宰執推薦的女子。
‘冷靜!冷靜!蘇軾生于1037年,李清照生于1084年,兩人年齡相差47歲。從時間上看,兩人同時在世的時間是1084年至1101年。在這期間,李清照年齡尚小,而蘇軾仕途坎坷,輾轉各地。雖然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是蘇軾的學生,但李格非跟在蘇軾身邊時間較短,且蘇軾后期多在外地任職,與李格非見面機會也不多。因此,李清照與蘇軾見面的可能性較小。此外,從兩人的作品和相關史料中,也沒有發現提及他們見面的內容。所以綜合判斷,蘇軾和李清照應該沒有見過面才對。’
‘是我們用趙俁取代了趙佶,趙俁提前把蘇軾召回來,才讓這兩個有聯系卻沒有見面機會的人真的見面了,進而才促成了蘇軾把李清照弄進宮,跟我來這場跨越時空的較量?’
‘話說,有觀點認為,蘇軾在1101年從海南返回常州的途中,因天氣炎熱,不幸中暑,最終因熱射病而去世。熱射病是一種嚴重的中暑情況,可能導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而在這個世界,趙俁是冬天將蘇軾召回來的,那豈不是說,蘇軾沒準還能活很久?’
‘我勒個大去,這歷史該不會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了吧?那樣的話,我的優勢豈不是越來越小?’
'也就是說,這次參考的,可不止后宮中的女人,還有不少外來人員。
‘不對,這群宰執應該是想借此機會,往趙俁的后宮中塞人,這是黨爭的一種延續,如果真是這樣,這次宮闈科舉還是在后宮中的女人之間舉行。’
‘嗯……從政治的角度出發,應該把這些女人留下,這樣一來,趙俁就跟這些宰執牢牢地綁一起了,那么趙俁的皇位基本上也就坐穩了,畢竟,聯姻關系,可是一種非常可靠的政治同盟關系。’
‘等等!那豈不是說,李清照也有可能會成為趙俁的妃嬪?!!!’
‘不會吧?!!!要真是這樣,哪是我們五個穿越者是天選之子,分明趙俁才是歐皇!!!’
‘我要是能跟趙俁換換就好了。’
‘唉!投胎真是一門技術活。’
‘這要是投對了胎,什么史上第一名妓,什么史上第一才女,什么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什么后宮佳麗三千,就連穿越者都得給你睡!趙俁,你他娘的也太性福了,老娘都嫉妒你了!!!’
過了好一會,張純才冷靜下來,打開考卷。
一看到考題,張純就是一喜,‘押對了!’
很早以前張純就分析過,鄭顯肅不是靠宮闈科舉選拔安邦治國的人才,而只是想以此來教化后宮的妃嬪宮人,那么她出題的范圍,肯定不會考查對一般的儒家經典、歷史典籍、文學作品等的理解和掌握,她一定會在《女則》、《女戒》、《女訓》、《內訓》﹑《女論語》、《女兒經》﹑《女范捷錄》這些教化女人的書籍中出題。
這也是那些靠宮闈科舉控制后宮妃嬪宮人的皇后慣用的出題思路。
所以,這三個來月,張純讀的主要就是這些著作。
結果證明,張純賭對了,這次的考題全都是出自這些典籍。
這第一道就是出自《女則》的“小過不改,大惡形焉;小善能遷,大善成焉。”
寫這種“命題作文”,優秀文科畢業生張純,還是很擅長的。
張純立即落筆,先從《女則》原文入手,細膩剖析了“小過不改,大惡形焉;小善能遷,大善成焉”的哲理,將其比作細流匯聚成江海,微塵累積成山巒,強調了在日常生活中修身養性、積善去惡的重要性。
隨后,她又巧妙地將這一理念與《女戒》中的“敬慎持躬,謙卑自守”相結合,闡述了作為皇妃,更應時刻警醒自身,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以此維護宮廷的和諧與秩序,彰顯女德之光。
張純的筆觸不僅限于理論闡述,她還巧妙地融入了《女訓》中關于女子應具備的“四德”——婦德、婦言、婦容、婦功,通過歷史典故與現實反思相結合,展現了這些傳統美德如何在宮廷生活中發揮其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