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宋夏議和了,但西北的戰事,卻并未就此停下來。
這是因為趙宋王朝還在對青唐吐蕃發動滅國戰爭。
青唐吐蕃在地圖上看起來不大,遠不能跟西夏相比,但這里卻占據著隴右河西一帶的人口稠密地區,其所暗含的國力與底蘊足堪西北強藩之稱。
青唐吐蕃由吐蕃帝國的贊普后裔唃廝啰所建立,在很多地方也稱為“宗喀王朝”。
這個國家雖然無法重現昔日吐蕃帝國的輝煌,卻也一度雄踞西境,與西夏、回鶻諸國分庭抗禮。
其都城為青唐城,前身是昔年大唐隴右都護府的治所鄯州(也就是后世的青海省省會西寧市)。
唐代安史之亂后,鄯州為吐蕃占領,雖然在歸義軍時期這里也短暫的在名義上為唐朝恢復,但實際上一直由番人勢力所控制。
至趙煦時期,這里已經脫離中原王朝直屬三百余年。
青唐吐蕃的核心區域為鄯州、湟州、廓州一帶,極盛時期的統治范圍達到了蘭、會、熙、河、岷、洮、宕、迭地區,國內總人口在一百五十萬至兩百萬之間,依靠如此的人力、財力,青唐吐蕃不擔擴軍二十余萬,更在國中修筑堡寨無數。
青唐城位據絲綢之路的中轉要點,西接青海路,東靠隴右,北托祁連山,南臨黃河,西域商人若想和趙宋王朝貿易,大多會路過此地。
這也使得青唐城不但在政治、宗教、軍事上具有重要的意義,更在經濟上占據了東亞大陸中不可替代的生態位。
黨項李氏雖然在唐末崛起為河西最強大的勢力,卻始終無法占據青唐城,即使強悍如李元昊,也在多次戰爭中敗于唃廝啰之手。
但唃廝啰死以后,甚至不等唃廝啰死,青唐吐蕃就內亂不斷,唃廝啰的后裔,以及當地的一些豪酋,紛紛各自割據州城,分庭抗禮。
這些年來,西夏一直在分化青唐吐蕃,以求多股助力在戰略上包圍趙宋王朝。
可青唐吐蕃占據著絲綢之路的要道,光收過路費,已然賺得盆滿缽滿,自然不愿意全力攻宋。
宋神宗時期,青唐吐蕃還曾協助趙宋王朝攻打過西夏。
但與此同時,青唐吐蕃中,一直有多股豪酋勢力親近西夏。
后來,甚至就連其二代贊普董氈都在暗通西夏,其子甚至迎娶了西夏的公主,兩國由此達成和親之好,似乎有結成聯盟的態勢。
而趙宋王朝這邊也意識到了青唐吐蕃是個隱患,更意識到了河湟地區在戰略上的重要價值。
宋神宗時期的戰神王韶,便向朝廷進言,與其坐視青唐吐蕃被西夏拉攏,不如搶先一步下手,拓邊熙河地區反制西夏。
這正對了當時想要大展拳腳的宋神宗和王安石的意思。
于是乎,在宋神宗和王安石的支持下,王韶親率大軍出征,正式開啟宋吐戰爭。
經過一番血戰,宋軍一舉拓邊兩千余里,奪得熙、河等州,總共招撫番人近百萬人口,建立了趙宋王朝的邊關重鎮熙河路。
董氈后來也曾反攻,想要奪回熙河地區,但被王韶、李憲等人所敗,不得不重新臣服于趙宋王朝,兩國開始和平共處。
后來,董氈被其養子阿里骨誅殺,阿里骨成為三代贊普。
但那時是高滔滔和舊黨執政時期,他們不愿對外發動戰爭,甚至一度想將熙河路送給西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