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西夏也趁機出兵數萬,支援青唐吐蕃。
一時之間,深入青唐地區的宋軍,便成了一支孤軍。
這主要是因為,趙宋王朝這邊忽視了青唐吐蕃中各部落酋長的實力,對于這種政治結構相對松散的部落聯盟政體而言,打垮一個權力核心,并不代表就可以削弱所有酋長。
因此,在王贍進入青唐城后,便被動陷入了無休無止的治安戰中。
這樣一來,青唐吐蕃就變成了一個大爛攤子。
等到趙俁登基,趙宋王朝面臨的難題之一就是,青唐吐蕃是棄還是守的問題。
一直以來,章惇都非常熱衷拓邊,也就是用武力解決趙宋王朝的邊患問題,幫趙宋王朝開疆拓土。
早在宋神宗朝時,他就親自主導了開邊荊湖的一系列戰役。
到了趙煦一朝,他又在重啟宋夏戰爭上居功至偉。
只是,西夏不同于普通的游牧部落,早在五代宋初時,西夏就已經蛻變成了一個農牧結合的封建國家。
趙煦親政后,趙宋王朝跟西夏來來回回打了四年,期間進筑堡寨近百座,動員人次近百萬,耗費人力財力無數。
以至陜西的經濟再不調理,可能就要出大事了。
這時,趙宋王朝好不容易深入橫山地區,全據西夏重鎮天都山,正該見好就收,全面停止西北的戰事。
趙俁繼位之前,趙煦已經聯合了曾布、章楶駁回了章惇與熙河路長官孫路的提議,拒絕出兵青唐,鐵了心恢復邊境和平,調和經濟。
后來,是因為青唐吐蕃國內的局勢太差,本著撿便宜的想法,趙煦君臣才出兵青唐地區的。
不想,到頭來,宋軍卻落得了進退兩難的地步。
滅青唐吐蕃之戰,自然是由章惇主導的。
這也成為了政敵攻擊他的切入口。
舊黨領袖韓忠彥彈劾章惇,想讓章惇承擔起這次青唐戰役輕敵冒進的責任。
舊黨的一眾言官,更是從民生的角度出發,他們認為紹圣一朝百姓疲敝,都應該歸咎于章惇的窮兵黷武,他們希望趙宋王朝能完全放棄青唐地區。
老實說,舊黨所說的財政和民生問題確有其事,言官任伯雨便認為,此時正逢陜西的解鹽鹽池損壞,光每年損失的財政便高達三百余萬,關中地區又累年荒旱,物貴人饑,百姓紛紛逃出陜西,十減六七,即使今年百姓得到了豐收,但物價仍然是正常時節的五倍。
這么一看,確實應該讓陜西休養生息幾年。
可章惇卻認為,應該對反抗的吐蕃酋長施以嚴酷的鎮壓政策,他甚至提出了,要將所有反抗的酋長一族的男丁全都殺死,女人充入教坊司,只為了盡可能的保留住滅亡青唐吐蕃的軍事成果。
無疑,這個艱難的選擇落到了趙俁的頭上。
張純知道了此事之后,對趙俁說,青唐早晚都要收復的,而且,如果撤出青唐城回到湟州,修筑協防堡寨的花費,會比不撤軍時還多,絕不會省錢的。
對此,趙俁也有點印象,因為歷史上趙宋王朝的大臣后來就算過這筆賬。
趙俁還知道,要是選擇撤軍,大將王贍會因為不堪受辱而自盡,未來幫趙宋王朝收復青唐的大將王厚也會被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