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那時的宋軍打不了萬人以上的戰役?
這除了那時宋軍的軍制問題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當時的北宋王朝不培養用于大兵團作戰的戰役級別的將領。
那時北宋王朝的武將,不論你多高的級別,手下能直接指揮的軍隊絕對不會超過五千人馬。
這還只是賬面上的人馬,實際上,因為吃空餉等原因,可能連一半都不到。
這就使得,那些武將表面上是“軍長”、“師長”,真實作戰指揮能力最多是個“團長”,甚至有可能只是一個“營長”、“連長”。
這些武將一旦被拉上前線,參加幾萬人規模的大戰役,需要他們運籌帷幄了,需要他們排兵布陣了,他們根本不知道該怎么辦,因為他們平時干得都是營長、連長的活,突然給他們一個方面軍總司令,他們立馬就拉胯了,地圖他們都看不懂,自然只能是被敵人吊打了。
究其原因還是,那時的趙宋王朝,不信任武將,堅持以文治武。
這就使得宋軍一旦集結起來打國戰,都是一大堆武將帶著各自手下的軍隊集結在一起,然后由一個文官來指揮他們作戰。
這要來的是范致虛這樣只會紙上談兵的純文人擔任統帥,十幾萬大軍也是紛紛鐘被幾千金軍給擊敗,要來的是李綱這樣懂些軍事的,則會晚一點被擊敗。
為什么在李綱這樣懂點軍事的文人的指揮下,還是得吃敗仗?
那是因為他們的權力太小,沒有指揮空間。
一旦要打大仗,就是朝堂上的那些不懂軍事的文人瞎指揮,有時候,敵人如喪家之犬一樣跑了,不讓你追擊,有時候,明明是敵人的誘敵深入之計,又非逼著你出戰。
這樣的例子在兩宋時期太多了,甚至有太多的大將都是因此而敗亡的。
有了這些血淋漓的教訓,趙俁又怎么能不建四輔,搞出四個可以打大仗的大軍團?
于是,盡管曾布有些猶豫,擔心剛剛才勉強壓下去的冗軍問題再度出現,但在章惇的支持下,趙俁還是頒布了建設四輔新軍的圣旨。
值得一提的是,計劃中,這四輔新軍的裝備還是舊式裝備為主(趙宋王朝的火藥武器和神臂弓還沒有這么大的產能,目前不可能給這么多軍隊列裝),但其組織架構卻是新軍的模式,也就是全都采取李琳所設計的雙首長制和以文人充當監軍的新制度。
四輔大將和四輔都監都是趙俁親自挑選的。
北輔大將種樸,都監孫路;
西輔大將王贍,都監張詢;
東輔大將高永年,都監范純粹;
南輔大將王愍,都監孫覽。
這四輔都監,在西北的一系列戰事中,全都充分證明過他們自己,各個文武雙全。張純也一一分析過他們,認為他們的能力和忠誠全都沒有問題。
而四大將,除了老將王愍以外,另外三大將在歷史上要么為國戰死、要么不堪受辱自縊而亡,都是不畏生死且能征善戰的大將,絕對可以擔當大任,而老將王愍更是以一己之力率領兩千兵甲不全的宋軍死戰不降最終抵擋住了大幾萬夏吐聯軍攻打的猛將。
這八個人中,自然是以章惇的親信為主,像孫路和張詢,都是章惇的鐵桿兒親信,后者更是章惇的妹夫。
這也方便將來章惇指揮這四輔新軍作戰。
不過,趙俁也沒有將這四輔新軍全都交到章惇的手上,甚至沒有全都交到新黨的手上。
范純粹是范仲淹的第四子,新任舊黨宰執范純禮的四弟,根正苗紅的舊黨。
——元祐年間,西夏入侵涇原路,范純粹遣將曲珍救援,曲珍疾馳三百里,在曲律大破夏軍,搗毀橫山,夏軍遁去。此外,范純粹在知慶州、延州等地時,積極修筑堡寨,加強邊防防御,為鞏固北宋西北邊防做出了貢獻。具有一定的軍事才能。
而孫覽的兄長是元祐大臣孫覺,他本人同樣對新法不太感冒,也屬于舊黨。
——早年,在機緣巧合之下,孫覽到了章惇手下,給章惇開邊梅山出謀劃策,當時,他展示出來了非常優秀的軍事素養,為宋神宗時期的西南開邊立下了汗馬功勞,后來他被調到西北,表現得依然很好。
對于趙俁要擴軍幾十萬,保守的舊黨,自然要勸諫阻止,甚至又出現了勸趙俁放棄青唐地區交好西夏的聲音。
知陜西鳳翔府馮澥上的《論湟廓西寧三州》奏疏中就認為,青唐之地都是不毛之地,沒必要花費巨大的資源占領,不如全部舍棄,以休養民力,交好西夏,使兩國和平共處,總之,說來說去還是那些棄地派的老觀點。
馮澥睜著眼睛胡說八道,把吐蕃政權的膏腴之地、人口大區、潛力無窮的交通要道說成不毛之地,欺君罔上,惹怒了趙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