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之后,邊臣、皇城司和東廠派去遼國的密探又奏報,遼國調兵選將分別于平州和云中府路兩地屯泊。
三日以后,邊臣、皇城司和東廠派去遼國的密探再奏報,發現遼軍在蔚州與飛狐縣等處屯泊,他們聚集軍馬,收集糧草,當地人皆稱遼人欲來侵犯邊界。
同一時間,邊臣、皇城司和東廠派去遼國的密探急奏,遼軍在燕地大量集結,耶律延禧聲稱要御駕親征。
遼軍欲犯邊境的消息不脛而走。
東京城里議論紛紛。
甚至有膽大或者是別有用心之人宣揚,遼宋已經有百年未發生戰事了,若不是趙俁非要收復西夏,又斷了跟遼國的貿易,遼國又怎么會撕毀《澶淵之盟》入侵趙宋王朝?
對此,一方面趙俁直接動用皇城司和東廠抓人,另一方面讓宣傳部出面正確引導輿論。
但這仍舊難以避免許多有錢人家開始張羅著離京避難,普通百姓人心惶惶,憂心忡忡,不知所措。
面對這種情況,趙俁覺得自己不能再等了,不然,趙宋王朝有可能就會出現動蕩。
于是,趙俁對一眾宰執說:“今日之計,莫若整厲軍馬,揚聲出戰,先發制人,不然定然被動。”
章惇贊成道:“臣亦以為陛下所言極是。今遼人雖蠢蠢欲動,然其國內饑荒肆虐,士氣必不振,正是我大宋乘勝追擊,一雪前恥之時。若我朝能先發制人,不僅可以遏制遼人之野心,更可借此機會重振國威,使四方來賀。”
接著,章惇就再次表明:“臣請為帥。”
趙俁搖搖頭:
“今乃收復西夏關鍵時刻,全盤統籌調度,朕不如宰相,豈可在此關鍵時刻,自亂陣腳,教前線將士無法專心收復西夏?”
“再者,遼主親至,朕若不往,我大宋將士何來抗遼士氣?”
“昔日,契丹擁百萬之師,直抵澶淵,仰賴祖宗威靈,社稷之福,真宗御駕親征。鑾輿渡河之后,我軍士氣大振,敵將撻攬即被射殺,遼軍士氣大喪,遂遣使請和,河北于是得以收復,得享百年太平。今日之事與之相同,朕當仿效真宗皇帝御駕親征,此事宜速,不可緩也。”
“至于遼軍欲戰,若朕所料不錯,所為有五:欲援西夏,一也;欲重開榷場,二也;欲增歲幣,三也;欲求犒師之物,四也;欲割疆土,五也。”
“欲教我大宋停止收復西夏,絕無可能,今西夏亡國在即,我大宋豈可婦人之仁,養虎為患;欲重開榷場,可施以權宜之計,待我大宋收復西夏,再做計較;欲增歲幣,當告以舊約,若不得,可適當增加,只要遼不干預我大宋收復西夏;求犒師之物,亦當量力以與之;至于疆土,則祖宗之地,子孫當以死守,不得以尺寸與人。”
“朕此次北上,以拖延為主,敗敵為輔,意欲為西北將士爭取收復西夏時間。”
見趙俁知道御駕親征的意義所在,又做好了委曲求全的心理準備,關鍵趙俁明白趙宋王朝缺什么,章惇道:“陛下深謀遠慮,臣不勝欽佩。既如此,請陛下定下隨軍臣屬,為陛下分憂解難。”
趙俁直接點名道:“曾愛卿、韓愛卿、蘇愛卿、蔡愛卿陪朕走一遭罷。”
在場之人誰不是人精,一看就明白了,趙俁這是將能威脅到章惇施號發令的曾布、韓忠彥、蘇轍、蔡卞全都給帶走了,免得他們在趙宋王朝收復西夏一事上對章惇掣肘。
對此,章惇真是感激涕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