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宋初時,也就是趙光義兩次收復燕云十六州都以失敗告終之后,趙宋王朝在河北地區靠近邊界的地方,建立了一套較為完備的防御體系:
像利用河北地區西高東低、河流眾多的特點,壅塞徐、鮑、沙、唐等河流,形成眾多水泊,河泊相連,在宋遼邊境中部西起保州,東至泥姑海口的東西四百五十公里,南北三四十公里的地區,構筑成一道“水長城”,并設寨二十八個,立鋪一百二十五個,以此限制遼軍鐵騎的行動。
像重視各級城市的軍事防御功能,對州縣城垣的布局進行調整。如開寶六年省石邑縣入獲鹿縣,強化獲鹿城控制太行山門戶的作用;熙寧八年將井陘縣城遷到天長鎮,使其成為井陘盆地的軍事政治中心。同時,在邊境地區的重要關隘,如瓦橋關、益津關、淤口關等,加強城防建設,加固城墻,并深挖地道。
又像在河北的雄州、霸州、文安、永清、固安等縣,修建了規模龐大的地下戰道。這些戰道結構復雜,有藏兵洞、迷魂洞、掩體、翻板等軍事設施,還有通氣孔、放燈臺、蓄水缸等生活設施,能長期隱蔽兵力,在戰爭中可出奇制勝,對遼軍起到一定的防御作用。
而在那時,河北作為重要的邊防地區,常駐禁軍有二三十萬。
宋真宗時期澶淵之役以前,河北駐軍還有二十余萬。
直至宋仁宗天圣年間,因為《澶淵之盟》,宋遼久無戰事,河北的駐軍才只剩下十萬(其中禁軍九萬五千余人)。
到了現如今,由于趙俁推出的巡檢系統精減,河北邊防駐軍只剩下八萬多人。
當然,要是算上廂軍、鄉軍什么的,此時,趙宋王朝在河北也有十萬人馬。
趙俁登基之初,耶律洪基揚言要重新劃分邊界,趙俁選擇以強硬回應,當時,樞密院出過可行的防御攻略,趙俁依計下旨:
在河北沿邊地區設置邊都巡檢司機構,并在保州、安肅軍、廣信軍等邊界地區設有巡檢司,負責地方治安、定期御邊巡界、制定防御策略與調度軍隊等,以加強對邊境地區的管控,并設河北緣邊安撫司于雄州,統轄保州、安肅軍、廣信軍、霸州等州軍,職責是鞏固邊防,解決邊境沖突,負責間諜事務,統籌邊境地區的防御工作。
同一時間,樞密院給河北禁軍做出過最高指示:
集重兵于真定府、定州、高陽關三處戍壘,形成犄角之勢,三鎮分峙,以控扼契丹敵騎;來則備御,去則勿追;浚隍筑壘,廣創新寨。
這種戰略旨在以防御為主,避免與遼軍進行大規模的野戰,通過堅固的防御工事和合理的兵力部署,來抵御遼軍的入侵。
在來河北之前,趙俁覺得,河北地區準備了小三年,自己又多次讓他們籌集糧草輜重,再有原來的防御工事的老底子,河北這里應該準備得差不多了。
不想,等趙俁來到了河間府,聽取先一步走訪河北各州縣的蘇轍和蔡卞的稟報之后,趙俁的心頓時就是一沉,臉也是面沉似水!
只聽蘇轍硬著頭皮報告:“臣仰尊圣訓,奉詔來北,寅夕竭慮,星夜倍道而行,沿途見河北各州府,將驕兵惰,不練陣敵,軍需之用,百無一有。臣到高陽關整促行軍之備,見軍糧粗不堪食,又多在遠處,運輸費力。軍械甚缺,至于攻城守御之物,悉皆不備,蓋因河北百年未嘗講兵……”
蔡卞的走訪情況也差不多。
趙俁從登基開始,就在反腐,而具體負責反腐的就是蘇轍和蔡卞,結果,河北竟然還出現了這樣的紕漏,不,是這么嚴重的腐敗,這讓趙俁怎么能不憤怒?
關鍵,馬上就要跟遼軍開戰了,而河北就要成為前沿陣地,得為前線提供糧草輜重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