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么一看,將宗室成員徹底囚禁起來,全都當成豬來養,就不是聰明之舉。
相比較而言,清朝,這個封建社會的巔峰時期,對于皇子的管理和使用方式,就顯然更為高明與靈活。
清朝的皇子們,自幼便需接受嚴苛的教育與訓練,不僅要在詩書禮樂上有所建樹,更需在騎射武藝上出類拔萃,以培養其全面的才能與堅韌的意志。
他們不似宋朝親王那般被圈養于深宮之中,而是被賦予了更多的實踐機會,或是隨軍歷練,或是參與朝政,以此鍛煉其治國理政的能力。
而他們中的不少,憑借在軍政事務中的出色表現,逐漸成為皇帝治理國家的得力助手。
例如雍正即位前,曾參與清查戶部庫銀、治理水患等重要事務,積累了豐富的政務經驗;怡親王胤祥在雍正朝主管戶部、負責西北軍事后勤等工作,極大地提升了朝廷行政效率與財政管理水平,使得皇權統治更為穩固。
反觀宋朝,即便出現能力出眾的皇室子弟或宗室子弟,也因制度限制難以施展拳腳。
若趙俁的兒子們能像清朝的皇子那樣參與軍事,在邊疆布防、練兵備戰中發揮作用,或許會在外敵到來時,迅速組織各地的軍隊進行抵抗或者救援,而不是如歷史上的靖康之恥時那般,只能一塊困守孤城,束手待斃。
而張純她們想要的,將趙俁的一些兒子分封到中國以外去,其實細想想,不就是元朝和四大汗國等宗藩屬國模式。
這樣的好處是,既能拓展趙宋王朝的影響力,又能緩解內部權力爭奪的壓力。
而且,將自己的兒子分封至海外,他們會以宗主國為依托,在當地建立起藩屬政權,主動傳播中國文化、制度與先進的生產技術,讓漢字、儒家思想、瓷器絲綢等成為海外藩國爭相效仿和追捧的對象,使趙宋王朝的聲威遠播四海,構建起以趙宋王朝為核心的龐大朝貢貿易體系。
從戰略層面來看,這些海外藩國可成為趙宋王朝的戰略支點。一旦本土遭遇外敵入侵,海外藩國能從側后方對敵人形成牽制,如在沿海地區騷擾敵軍補給線,或配合趙宋王朝的水師夾擊敵人。同時,藩國所在之地若有豐富資源,可通過貿易源源不斷輸送回趙宋王朝,充實國庫,增強國力。
對于趙俁的兒子們自身而言,海外封藩能給予他們廣闊的施展空間,使他們不再局限于皇城的勾心斗角,而是能在新的土地上開疆拓土、建立功業,滿足他們的政治抱負。
這樣一來,趙俁這個父親,也算是對得起自己的這些兒子,充分盡到了一位父親的責任。
最重要的是,趙俁的后代要是分散到全世界,不論發生什么樣的歷史變遷,趙俁的血脈都不至于斷絕。
總之,盡管張純她們的提議有些異想天開,甚至有可能陷趙俁于昏君的地步,但趙俁還是對她們的提議動心了。
沉默了不知多久,趙俁才在五女擔心、忐忑又期待的目光的注視下,說道:“此事絕不可聲張,不然必害其成也。”
五女大喜!她們知道,趙俁這是答應了。
張純趁熱打鐵道:“我幾個想先遷內河運輸為海運,以促海船研發,不知官家意下如何?”
趙俁一聽就明白了,張純她們這是想改變每年從南方向北方運糧的方式。
這看起來只是改變一條航線而已,實際上卻涉及到很多的事和利益。
別的先不說。
趙宋朝廷定東南六路漕糧上供額為六百萬石,按實載四十石糧配一夫的標準,以及趙宋王朝綱運的相關制度推算,運輸這些漕糧,淮南運河、汴河、兩浙運河、長江各段共需纖夫十五萬一千四百三十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