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厭惡是如此明顯,甚至已經到了不加掩飾的地步,讓耶律南仙想要裝著看不見都做不到。
耶律南仙很清楚,李乾順厭惡的不是她這個人,而是她背后的遼國,她是被恨屋及烏了。
耶律南仙能夠理解李乾順,他娶自己,為的不是自己這個人,而是為了得到自己背后的遼國的支持。
為此,李乾順整整求了遼國四年,可西夏都快亡國了,遼國也沒有派來一兵一卒。
在李乾順看來,西夏一直是在為遼國打仗,一直在為遼國牽制趙宋王朝,遼國幫助西夏,就是應當應分的,如果西夏亡了,遼國也肯定得亡,兩國是唇亡齒寒的關系。
可以說,李乾順心中滿是憤懣與不甘,他認為,西夏人在前線浴血奮戰,用生命和鮮血對抗趙宋王朝,是在為遼國的安全屏障添磚加瓦,西夏將最精銳的部隊、最優秀的兒女送上了戰場,承受著巨大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
而遼國呢,什么援助都不提供,只給西夏畫大餅,這與西夏所做出的犧牲相比,簡直微不足道。
李乾順覺得遼國在決策時太過猶豫和謹慎,沒有給予西夏應有的全力支持,在派援軍來救援西夏等關鍵問題上總是瞻前顧后,甚至還會考慮趙宋王朝的態度,這讓西夏深感寒心。
李乾順還覺得,遼國作為跟趙宋王朝平分秋色的大國,兩國聯盟的領導者,本應在這場戰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給予西夏堅定且強大的支持。
可現實卻讓李乾順非常失望,遼國對派兵救援西夏態度謹慎,甚至對政治上支持西夏的力度和持續性也時常出現波動。
這讓西夏在對抗趙宋王朝時倍感艱難。
在李乾順的內心深處,滿是對遼國的期待落空后的失望,同時又急切渴望遼國能加大支持力度,幫助西夏在這場戰爭中獲取最終的勝利。
就在這種糾結至極的情緒下,李乾順好不容易才求來了與耶律南仙的婚姻,也終于說動了遼國出兵威懾趙宋王朝。
可結果呢,就在宋軍在西夏攻城掠地的時候,遼軍就站在門口看,也不來幫西夏一把。
虧得在結婚之初,李乾順對耶律南仙非常尊重,擔心耶律南仙舟車勞頓,又害怕耶律南仙不適應西夏這個陌生的環境,加上耶律南仙的身體不方便,都沒有碰過耶律南仙,與耶律南仙做足了舉案齊眉。
李乾順滿以為,這樣,耶律南仙就會為西夏說好話,讓都已經到西夏門口的遼軍南下,來助西夏抵御宋軍的進攻。
然而,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
直到西夏都失去了大半壁江山,耶律南仙都沒有給遼國寫信,請耶律延禧下旨,讓遼軍進入西夏。
后來,那本來還能起到一些威懾作用的遼軍,更是直接就被遼國給調走了。
直到這時,耶律南仙才給遼國寫了一封不疼不癢的信,請求耶律延禧派兵來救援西夏。
可孩子死了,你他媽來奶了,這有什么用?
關鍵,耶律南仙寫得這封求援信,只是簡單的分析了一下遼、夏兩國唇亡齒寒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根本就沒有李乾順希望的,耶律南仙從親情的角度求耶律延禧,動用她在遼國的關系來影響耶律延禧,說動耶律延禧派兵救援西夏。
這李乾順早就給耶律延禧分析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要是有用,耶律延禧早就派兵來了,還能等到今天?
在李乾順看來,耶律南仙就是不誠心救援西夏,根本就不配當西夏的皇后。
很快,李乾順不得不率領殘兵敗將退到興慶府,負隅頑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