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來,刺殺趙俁的代價太大,成功就不說了,一旦失敗,就等于是抄家滅族。通常情況下,只有那些活不下去的人才會挺而走險,不惜同歸于盡,有錢人顧慮那么多,他們哪敢冒被趙俁滅族的風險?
這才沒有士紳刺殺趙俁,至少是截止到目前為止,沒能成功刺殺趙俁。
再說回來。
方臘義軍要是打出“清君側”的口號,誅殺以蔡京和朱沖、朱勔父子為首的士紳,確實能迅速點燃江南百姓心中的怒火,將他們對士紳的積怨轉化為支持方臘義軍的強大動力,使得方臘義軍的行動在民間獲得廣泛的同情和支持,更重要的是,此舉還能巧妙地避開與朝廷的正面沖突,減少直接對抗皇權的壓力。
但不好的一面則是,若方臘義軍的實際目標是顛覆趙宋王朝的政權,“清君側”的口號與真實意圖脫節,一旦行動超出“清君”的范疇,容易暴露其野心,失去輿論支持。如唐朝安史之亂中,安祿山雖以“清君側”為名,但叛亂本質是奪權,后期其口號的虛偽性便逐漸顯現。
還有就是,若趙俁真的清除所謂的“奸臣和小人”,比如處置了蔡京和朱沖、朱勔父子,方臘義軍就可能失去口號支撐,陷入被動。像七國之亂中,漢景帝為平息事端殺了晁錯,吳王劉濞卻并未罷兵,反而坐實了反叛本質。
總之,方臘義軍以“清君側”作為口號,在起義初期可能因借“忠君”名義而具備一定動員效果,但能否長期有效,則取決于方臘義軍真實目標與口號的契合度。
基于此,對于方臘的想法,打著受招安想法的包康和方臘義軍的其他人肯定同意,雖然這“清君側”也是造反常用的口號。
而對于方臘來說,他要的就是造反,就是自己當皇帝,就是現在把隊伍給拉起來。再結合目前包康和方臘義軍的其他人首鼠兩端的態度。也只有“清君側”這面大旗,能夠暫時掩蓋他的勃勃野心,成為團結人心、凝聚力量的權宜之計,暫時解決了方臘義軍的最大難題。
緊接著,晉升為方臘頭號幕僚的汪公老佛就主張,名不正則言不順,當務之急應是盡快建立方臘義軍的管理制度,這樣方臘義軍才能形成戰斗力。
同時,汪公老佛給臺州仙居縣的呂師囊、越州剡縣的裘道人、衢州的鄭魔王等摩尼教的護法寫信,讓他們秘密組織教眾起兵響應方臘起義,誅殺貪官污吏和為富不仁的士紳。
方臘也給蘇州的石生,湖州歸安縣的陸行兒,婺州蘭溪縣靈山峒的朱言、吳邦,永康縣方巖山的陳十四,處州縉云縣的霍成富、陳箍桶等寫信,邀他們共同起義,誅殺貪官污吏和為富不仁的士紳。
包康提出,義軍武器缺乏,應從附近的竹林山上砍來毛竹,制作竹槍竹箭,并且要日夜操演,積極的進行戰斗訓練,以習慣戰陣,用以應對隨時都有可能到來的戰斗。
方臘應下,命令方五部、方七部、方百花部、盧八郎部、管孫眾部、方世宗部,以及方京等率領的一眾小股義軍,立即去制作竹槍竹箭,進行戰斗訓練。
汪公老佛則建議,義軍將士皆頭扎紅巾等各色頭巾作為標志,將來還可以以頭巾的顏色區別等級,以便管理。
方臘也讓方肥立即照辦。
幾人群策群力,將之前亂糟糟的方臘義軍捋順。
有了包康和汪公老佛的加入,方臘不僅能穩住他最擔心的方臘義軍的軍心,還奠定了他方臘義軍領袖的地位,另外有包康帶來的弟子和汪公老佛帶來的教徒充當方臘義軍的骨干,方臘義軍終于有點樣子了。
這讓方臘看到了當上皇帝的曙光。
很快,方臘自號“圣公”,因為大量的方臘義軍將士都打著進則助方臘登基稱帝成為開國功臣、退則接受朝廷招安亦不失富貴,所以沒有改年號,只是置官吏將帥,以巾飾為別,自紅巾而上,分為六個等級,起義如燎原烈火,大量南方百姓群起而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