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宋江威逼利誘全都用上了,甚至打了感情牌和大義牌,可還是有不少人擔心他們所殺的官吏士紳地主在朝中的親朋好友、門生故吏會找他們報仇,更擔心去跟那些因被摩尼教催眠而不畏生死的方臘義軍將士拼命,因此對接受朝廷招安心生畏懼,進而選擇離開宋江義軍,或是隱姓埋名,或是落草為寇,亦或是去投了方臘。
對于這些選擇離開的人,宋江一概沒有挽留,而是很大方地給他們分了一些金銀絹帛,就放他們自由離去了。
等想離開的人,全都離開了,宋江讓吳用統計一下剩下愿意接受招安的人。
結果,宋江義軍還有十七萬之多。
也就是說,走的只有兩萬多。
這么一看,還是愿意就此洗白,再拼一份功名利祿的人占大多數。
有這樣的結果也很正常。
在這個封建時代,作為沒有背景的普通人,想要跨越階層、改變命運,幾乎唯有拼命廝殺這一條險途可走。
正如楚漢相爭時,籍籍無名的弘農楊氏先祖楊喜,在垓下之戰的混亂中,冒死搶到了項羽尸體的一條大腿,正是憑借這看似殘酷的“戰功”,弘農楊氏一族獲得劉邦封侯賞賜,得以躋身貴族行列。
在此后長達數百年的歲月里,弘農楊氏憑借其先祖積累的政治資本與家族底蘊,不斷開枝散葉、苦心經營。歷經兩漢、魏晉南北朝至隋唐,近八百年間始終屹立不倒,成為中國歷史上最顯赫的世家大族之一。
據史料記載,弘農楊氏共走出過十余位皇后,從東漢時期漢安帝劉祜的閻皇后,到西晉武帝司馬炎的武元皇后楊艷、武悼皇后楊芷,再到北魏時期多位楊氏皇后,她們或賢良淑德輔助帝王,或在宮廷權謀中攪動風云,憑借家族勢力與個人才智,在后宮乃至朝堂上留下深刻的印記。
不僅如此,弘農楊氏在朝堂上的重臣更是層出不窮,從西漢丞相楊敞,到東漢太尉楊震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清廉名震天下,再到隋朝皇族楊堅、楊廣一脈,皆出自弘農楊氏。
弘農楊氏一族原本只是籍籍無名的底層泥腿子,但通過其家族之人一代又一代人的拼搏,將當初以命相搏換來的機會,逐漸轉化為綿延數百年的家族輝煌。
這是底層之人翻身改變命運最好的榜樣。
對于宋江義軍里這些選擇接受招安的人來說,他們何嘗不想效仿楊喜,用當下的拼命廝殺,為自己和后代搏一個光耀門楣、改變命運的契機?即便前方是征討方臘的九死一生,也遠比一輩子困在草莽之中,永無出頭之日要強上千百倍。
再者,落草為寇終究是擔驚受怕的黑戶,一輩子被官府通緝、被世人唾棄;投靠方臘,同樣前途未卜,且不說方臘能否成事,即便成功,論功行賞時也難有他們這些半路投奔者的出頭之日。
但接受朝廷招安就不同了,只要他們能在征討方臘時立下戰功,就能擺脫草寇的身份,成為堂堂正正的官軍,如果立功,還能封妻蔭子。
這看似危險的道路,實則是他們為數不多、能夠逆天改命的珍貴機會,因此大多數人才會毅然選擇留下,渴望用手中的刀槍,在這亂世中殺出一條屬于自己的康莊大道。
統一了思想之后,宋江和吳用將宇文虛中請到宋江的行軍大帳中。
宋江對宇文虛中說:“賢弟,我這里已準備妥當,招安之人何時到來?”
宇文虛中笑著說:“侯舍人已到秀州,隨時都可來我軍中宣讀圣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