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劉光世和陳妙真也交上手了之后,不想再束手待斃的方七佛,下令:中軍攻上去,一戰分勝負。
于是,方臘義軍中,鼓聲炸起!
數之不盡的頭戴各色頭巾的方臘義軍,伴隨著戰鼓的助威聲,拿著藤盾不要命一般地向宋軍沖來。
首波發起沖鋒的方臘義軍將士,以老弱婦孺居多,他們手中沒有攻擊性武器,只有用藤條編的藤盾,他們悍不畏死的向裝備比他們好了不知多少倍的宋軍發起沖鋒。
緊接著,方臘義軍中突然響起:“焚我殘軀,熊熊烈火。生亦何歡,死亦何苦。為善除惡,惟光明故。喜樂悲愁,皆歸塵土。憐我世人,憂患實多。憐我世人,憂患實多……”
這經文就像是方臘義軍的戰歌。
聽到這“戰歌”,方臘義軍的將士就像是被催眠了一般,完全不顧生死,就是往前沖,前仆后繼。
方臘義軍手上的藤盾也不知道是什么鬼東西,箭矢射上去根本破不了防。
盡管宋軍這邊早就料到了方臘義軍會使用這樣的人海消耗戰術,并做了針對性的應對,但老實說,他們是真沒想到,人可以瘋到這種程度。
結果就是,宋軍將士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方臘義軍中的老弱婦孺頂著己方的箭雨沖進了自己的軍陣中。
這些最先沖進宋軍軍陣中的老弱婦孺,也不與宋軍將士廝殺,就是不要命地往里沖,直到他們被擊殺為止。
炮灰?!
敢死隊?!
不親眼看到這一幕,真的很難相信,這些老弱婦孺,會成為方臘義軍最鋒利的矛,他們竟然以血肉之軀,硬生生地在宋軍堅固的防線上撕開了一道口子。他們的眼中沒有恐懼,只有決絕與悲壯,仿佛是在用生命詮釋著某種超越生死的信念。
等到這些老弱婦孺將宋軍的戰陣沖亂了,方臘義軍的精銳才伴隨著“戰歌”沖上來,與宋軍進行亂戰。
這是摩尼教傳承了數百年的戰法,向來是對付官軍最有力的戰法。
往往,碰到軟弱一些的官軍,見摩尼教徒用這么瘋狂的戰法,還未交鋒,士氣便已先潰,接下來的戰斗也就毫無懸念了。
以至于,摩尼教徒總能以弱勝強,創造出令人瞠目結舌的戰果。
值此關鍵一戰,方七佛又選擇了這個他們最擅長的戰法。
很快,雙方的主戰場就變成了一場大亂戰。
方臘義軍的優勢是,其人悍不畏死,敢打敢拼,而且他們很會以亂打亂,越亂對他們越有利。
而宋軍的優勢則是,他們裝備精良。不僅人人手上都至少有一支好槍,還人人都穿著甲——就算是底層士卒,都穿著紙甲。
不要以為,是皮鐵不夠,才紙甲來湊。
后周進攻淮南時,大肆劫掠,百姓不堪重負,紛紛起義,操農器為兵,積紙為甲,時人謂之“白甲軍”,戰斗力極為強悍。
到了宋代,紙甲已經是宋軍的制式裝備。
宋仁宗時期,趙宋朝廷一次性就造了三萬件紙甲,發放給陜西防城弓手。
這紙甲,其實是用極柔的紙與絲帛混合,加工錘軟,疊厚三寸,方寸四釘,如遇水雨浸濕,箭矢難透,而且非常輕便。
到了趙俁這一朝,由于麻曉嬌改良了造紙技術,使得紙張不論是生產速度還是生產數量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這才能做到連剛剛受招安的宋江義軍都每人能裝備一套紙甲的地步。
放在眼下就是,方臘義軍將士手上簡易的竹槍,很難破開宋軍將士的防御,甚至就連他們手上的鐵槍都很難給宋軍將士造成致命的傷害。
身披紙甲的宋軍士卒都如此了,更何況身披皮甲和鐵甲的宋軍將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