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其中有三個重要關口,即杉關、分水關和仙霞關。
此三關一鎖,外人從陸地上就很難進入福建。
如果方臘義軍能得到福建,到了事不可為時,方臘他們就可以割據福建,大力發展水軍。
這樣的話,一來自保,二來可以切斷趙宋王朝的海上貿易斷了趙宋王朝的經濟命脈。
關鍵,呂將又沒說,方臘義軍占了福建,就放棄其它地盤。
只要有了福建,方臘義軍就是進可攻、退可守,可以大大增加其整體的戰略縱深。
設想一下,假如宋軍南下,方臘義軍真是不敵,那么方臘完全可以先率領方臘義軍退到福建據險而守,然后再慢慢收復失地。
兩浙地區,除了北面的長江以外,幾乎無險可守,只要方臘義軍占據了福建,宋軍除非在兩浙地區一直保持絕對的兵力優勢,否則肯定守不住兩浙地區。
換一種說法,只要福建這一片在方臘義軍的手中,趙宋王朝就算收復兩浙地區也沒有用,因為早晚還得被方臘義軍把兩浙地區給搶過來。
而且,福建泉州可是東方最大的港口城市。
從泉州出發經廣州,抵達占城、真臘、渤泥、阇婆、三佛齊,再向西可達天竺、大食等地。
用趙俁他們前世的地理名稱來說就是,從泉州可以直接坐船去中東國家,鑒于中東國家與歐洲的地理關系,也可以說,從泉州甚至能去歐洲。
歷史上的趙構就說過一句最客觀的話:“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動以百萬計。”
只要方臘義軍能占據福建,封鎖臺灣海峽,還愁沒錢?
養軍、打仗什么的,向來是最費錢的。
方臘義軍也不能一直靠搶劫來過日子不是?
這么一看,福建雖然不是一塊龍興之地,但還是很適合方臘義軍發展壯大的。
當然,這也是基于目前的形勢,呂將給出的最有利于方臘義軍的建議。
再說,呂將又不是讓方臘義軍一直退守福建,他只是讓方臘義軍暫時借著福建的地利先堅守一段時間,省得被宋軍給剿滅了。
先生存,再發展嘛。
只不過方臘根本不想離開杭州這個兩浙路的首府,東南政治經濟文化的重心,“他的龍興之地”。
所以,方臘根本就沒去了解福建,就說:“閩地如何能濟事,胡鬧!”
不等呂將解釋,著急說別的事的方臘,就把呂將的建議給否定了,他說:“占據杭州,勝過打下十州,百姓見我等攻占杭州,必競相揭竿而起響應,若丟杭州,起義之勢受阻,我等安有活路可走?”
說到這里,方臘還想顯得他識人才、重人才,又轉過頭去對呂將說:“守住杭州確不易也,然為我等起義大業,豈可因難而退?我視杭州為心腹之地,乃義軍之根本所在。昔日高祖據關中而霸天下,光武憑河內而定乾坤,皆因根本之地穩固,方能圖謀四方。我雖不才,亦欲效仿先賢,以杭州為基,輻射四方,成就不朽之業。”
呂將聞言,心中暗自嘆息,卻也知曉方臘心意已決,難以撼動。他深知,方臘對于杭州的情結,不僅源于他視此地乃起義之根基,更因杭州繁華富庶,人文薈萃,實乃兵家必爭之地。然而,戰略上的偏執,往往會導致戰術上的失誤,呂將不禁為方臘義軍的未來感到擔憂。
方臘不著痕跡地看了一眼方肥。
方肥會意,說道:“依我看,名不正則言不順,他等之所以不聽十三命令,皆因我未改朝換代,若十三榮登大寶,給他等王侯將相封賞,他等必會率大軍前來領賞,待我集結百萬大軍,宋軍、宋江何足掛齒?”
說話聽聲,鑼鼓聽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