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名思義,李琳炮和李琳銃主要是李琳發明的——實際上是李琳和麻曉嬌一塊發明的,只不過,麻曉嬌不愿意在這種殺人的東西上冠上自己的名字,關鍵,她的發明太多了,用她的名字冠名的東西也是多不勝數,像麻氏紡織機、麻氏造紙法等等,她也不差這點冠名權,所以,這兩樣足以改變軍事史的發明,就用李琳的名字冠名好了。
李琳炮主要是仿制歷史上明朝時期的紅夷大炮而造出來的大炮。
這種大炮雖然不能跟后世先進的大炮相比,但它還是有很多優點,像它炮管長,管壁厚,口徑大,整體形狀從炮口到炮尾逐漸加粗,符合火藥燃燒時膛壓由高到低的原理。在炮身的重心處兩側有圓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為軸可以調節射角,配合火藥用量改變射程;設有準星和照門,依照拋物線來計算彈道,精度很高。
簡單一點來說就是,李琳炮其實就是紅夷大炮的削弱版。
——倒不是李琳和麻曉嬌造不出來更先進的大炮,而是她們想壓制一下武器的發展,不然,要是被人偷學去了,可能麻煩不小。
李琳炮有三種類型,它們分別是:輕型李琳炮,中型李琳炮,重型李琳炮。
其中,哪怕是輕型李琳炮的有效射程都在一里以上,中型李琳炮的射程大概有三里,重型李琳炮的射程更是在五里以上。
李琳炮已經不是射程還止步在以步為單位的弓弩甚至是床弩可以比的。
李琳炮已經屬于長款紡錘形前裝滑膛加農炮。加上趙宋王朝開起的工業革命,使得武器制造業使用了動力機床,可以對火炮內膛進行精密加工;更標準化、精密化的各種配件、炮彈生產;連早已被李琳發明出來的改良過的黑火藥加工工藝水平都有了不小的提高;火炮射擊的理論與戰術在李琳的引領之下也得到了新的發展。這讓李琳炮的威力、射程與射速全部成為這個時代之最。
而李琳銃實際上就是明代的火銃,準確一點說是仿魯密銃,約重七八斤,有的六斤,約長六七尺,發射的機關在床里。捏一下就掉,火燃復起,床尾有鋼刀,若敵人逼近,即可作斬馬刀用。放時,前捉托手,后掖床尾,發機只捏,沒瞄準時手不能動,準星和眼睛對準處稍遠,初發煙起,不致熏目驚心。用藥四錢,鉛彈三錢。
在尋常人看來,李琳銃發明出來,那對弓弩不是碾壓性的存在嗎?
還真不是。
熟練弓箭手每分鐘可發射6-10支箭,而李琳銃裝填流程復雜(需倒火藥、裝彈、點火、清理火門),每分鐘僅能發射1-2次,實戰中射速差距更明顯。
就連神臂弓每分鐘都可發射2-3次,且裝填流程(上弦、裝箭)也比火銃更快捷,適合持久戰。
還有,弓弩發射時無火藥煙霧和巨響,適合伏擊或叢林作戰;且不受雨天影響。而李琳銃在潮濕環境中易出現啞火。
另外,弓箭重量輕(弓約2-3公斤,箭囊攜帶20-30支箭),負擔輕,士兵可靈活移動;神臂弓(約3-5公斤)搭配弩箭(攜帶20-30支),負重較輕,也比李琳銃適合機動;李琳銃加上火藥、彈丸和支架,負重更大,機動時較為不便,后勤運輸量更大,且火藥儲存需防潮防火,成本更高。
這么一看,似乎沒有必要發展銃的必要性。
當然,這是趙宋王朝的那些官員的意思。
可知道武器發展走向的趙俁,并沒有因為李琳銃并不比弓弩的優勢大而放棄銃的研發和裝備,而是大力支持李琳和麻曉嬌研發和裝備銃。
這才有了李琳銃裝備神機軍。
雖說李琳銃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實際上優勢并不比弓弩強太多,但李琳銃也有其強過弓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