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遼國原本有五京,即:遼上京,遼中京,遼東京,遼西京,遼南京。
當年,趙俁御駕親征時,將遼西京以及所屬州縣全部收復了,并將之改名為云中府。
那時,遼國的五京就變成了四京。
等到金國崛起,先是攻占了遼東京,將之改名為金南京;不久前又攻占了遼上京,并未立即對其名稱做出重大調整,仍沿用“上京臨潢府”的舊稱,只不過,它已經從遼上京變成了金上京。
如此一來,遼國就剩下兩個京了,也就是遼中京和遼南京,而后者也已經被趙俁奪去了易、涿二州。
一般的統治者,面對這樣的情況,不說發憤圖強,至少也該憂心如焚,勵精圖治,以求重振國威,挽回頹勢。然而,耶律延禧卻似乎全然不知亡國之禍已如箭在弦,依舊沉迷于田獵游幸之中,每日里只知與鷹犬為伍,對朝政大事漠不關心。依然沉迷于那虛幻的帝王之夢中,不愿醒來。在他的世界里,遼國依舊是那個幅員遼闊、兵強馬壯的帝國,而他,仍是那個不可一世的君主。
很多遼國大臣,望著這位沉迷于逸樂、不思進取的君主,心中滿是憂慮與無奈。他們或唉聲嘆氣,或暗自神傷,深知大廈將傾,獨木難支。
朝堂之上,昔日那些激昂陳詞、力圖變革的聲音,如今已漸漸沉寂,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死寂與沉默。
偶有忠臣挺身而出,苦口婆心地勸諫,卻也只換來耶律延禧的一笑置之,或是敷衍了事。
在這風雨飄搖之際,遼國的百姓亦是苦不堪言。賦稅沉重,加之戰亂頻仍,使得田園荒蕪,民不聊生。流離失所者比比皆是,哀鴻遍野,哭聲震天。
而那些達官貴胄、士紳望族、豪門大戶、豪商巨賈,則變賣家產,攜親帶眷,或向南投奔趙宋王朝避難,或向北投降金國新主,他們只愿能在這亂世之中保全性命,繼續享受榮華富貴。
一時間,遼國境內人心惶惶,國將不國。
那些曾經忠誠的將領和士兵,也在一次次的戰敗和失望中,逐漸失去了信心。他們開始懷疑,這位沉迷于游樂的君主,是否還能帶領他們重振遼國的輝煌?帶著這樣的疑問,他們要么投降金國,要么跟耶律延禧這個逃跑皇帝比賽逃跑。
就在這樣的背景下,以耶律撻曷里為首的一些契丹貴族,請耶律延禧與趙宋王朝聯系,求趙宋王朝出面調停遼金之間的戰爭,讓遼國可以喘一口氣,他們中的一些人甚至提出,將燕地五州、平灤營三州以及居庸關、古北口、松亭關、榆關等趙宋王朝一直渴望收復的地區還給趙宋王朝,然后跟趙宋王朝借兵一舉蕩平金國,收復失地。
蕭瑟瑟姐妹三個,她排老二,大姐嫁給了耶律撻曷里,三妹嫁給了耶律余睹。
當初,蕭瑟瑟被耶律延禧送給趙俁出氣,而蕭瑟瑟給耶律延禧生的兒子耶律敖盧斡則一直留在遼國,后被耶律延禧封為晉王。
這孩子,雖然沒有了母親蕭瑟瑟的教導,但皇后蕭奪里懶對他還是很關心的,一直在培養他,關鍵是他自己很爭氣,小小年紀,在遼國便有賢德之名,對百姓的疾苦有著深刻的同情,且頗具其母蕭瑟瑟之風,聰明睿智,心懷天下,他仿佛是天生的智者,即便在亂世之中,亦能堅守本心,未被周遭的浮華與頹靡所侵蝕。他深知國家正處于風雨飄搖之際,父親耶律延禧的沉迷逸樂,會將祖先辛苦打下的江山拱手讓人,所以常常勸諫。并且常于朝議之旁聽中,提出見解,語驚四座,令朝臣刮目相看。他仿佛是遼國黯淡天際下的一抹亮色,他的存在,為這片即將沉淪的土地帶來了一線希望之光。
耶律延禧一共有六個兒子,一直還沒確定誰當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