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延禧見狀,臉色愈發慘白,他深知此刻已無任何轉圜余地,宋軍勢在必得,而他則如同案板上的魚肉,任人切割。他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恐懼與絕望,那不僅僅是對死亡的恐懼,更是對帝國覆滅、自己身為末代皇帝命運的絕望。
這時,有幾個遼國大臣和將領想上前勸耶律延禧體面,別讓趙宋王朝的人笑話他們。
耶律延禧看懂了這些遼臣和遼國大將的意思,他立馬就搶先一步扔掉手中的寶弓,又抽出腰間的彎刀扔在地上,朗聲說道:“好!那朕便去汴京見見大宋皇帝,看看他到底有何事與朕商議!”
有了耶律延禧帶頭投降,那些不想死的遼國大臣和將領見狀,也紛紛效仿,或丟棄武器,或下馬投降。
皇帝和大多數大臣都投降了,那些早就不想為耶律延禧效命的遼國士兵更是爭先恐后地放下了武器。
在這樣的氛圍下,那些原本還保持著些許抵抗意志想要拼死一戰或是原本還心存僥幸幻想能趁亂逃脫的遼國大臣和將士,見皇帝與大多數大臣和將士都已投降,徹底崩潰瓦解,心中的最后一絲抵抗之火也隨之熄滅。他們也默默地放下手中的兵器……
耶律敖盧斡也扔下了手中的彎刀。他不知道是慶幸他至少可以活下來,還是在哀嘆他們大遼帝國的輝煌就此終結?他的眼神空洞而迷茫,仿佛失去了靈魂的軀殼。周圍的一切喧囂與變動,都似乎與他無關,他只是靜靜地站在那里,見證著歷史的轉折,也承受著個人命運的沉重打擊……
與此同時,張俊率領一支偏師包圍住了一眾遼國女人所在的大帳。
一些英勇、堅強的亂世佳人躲在掩體后面張弓搭箭瞄準已經將她們團團包圍的宋軍,盡管她們的眼神中充滿了不屈與決絕,但在絕對的力量面前,這份抵抗顯得如此渺小而無力。
張俊拿過大聲公,朗聲說道:
“前蜀高祖王建妃花蕊夫人有詩: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
“戰爭乃男人之事,與女子何干?諸位娘娘何須以柔弱之軀,承擔家國覆滅之重?”
“吾等奉命請遼主去汴京與我家陛下一見。此事福禍未定,諸位娘娘何必自誤?”
“諸位娘娘皆萬金之體,吾等絕不敢怠慢!”
“若諸位娘娘放下武器,走出大帳,吾等必以禮相待,妥善護送諸位娘娘前往汴京,絕不使諸位娘娘受到絲毫傷害!”
可能是張俊念的花蕊夫人的《述國亡詩》起了作用,也可能是張俊的話觸動了這些亂世佳人內心最柔軟的部分,她們之中不少人開始動搖——她們心中有對家國覆滅的哀傷,有對未來的不確定,也有對生存下去的渴望。
慢慢的她們眼神中的決絕逐漸被無奈、悲哀、還有一絲不易察覺的釋然等復雜的情緒所取代。
見此,大遼帝國的皇后蕭奪里懶,長嘆一聲“唉!”,然后下令:“都放下弓箭,不要再做無謂的抵抗了……”
……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