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耶律敖盧斡覺得蕭瑟瑟很奇怪,凈問他一些刁鉆刻薄的問題,但因為注重孝道以及對口碑一直很好的母親的尊敬,對于蕭瑟瑟問的任何問題,耶律敖盧斡都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這讓蕭瑟瑟對耶律敖盧斡這個兒子越發的滿意。
等將該問的全都問得差不多了,蕭瑟瑟喊來耶律余里衍以及她給趙俁生的三個兒子,讓他們帶著耶律敖盧斡出去轉轉。
等耶律敖盧斡離開,幾個宦官將蕭瑟瑟和蕭普賢女身后的屏風拉開,露出里面的趙俁和趙宋王朝的一眾宰執。
蕭瑟瑟和蕭普賢女走到趙俁面前行禮:“臣妾參見陛下!”
趙俁隨手虛抬了一下,示意蕭瑟瑟和蕭普賢女起身,同時問蔡京、蘇軾等宰執:“此子如何?可否立為遼主?”
蔡京目光深邃,緩緩說道:“此子言辭懇切,忠孝之心昭然若揭。論政談兵,條理清晰,見識不凡,實乃難得之才。若立其為遼主,對我大宋而言,利弊參半。利者,遼人必樂其為主,可迅速集諸遼之兵糾合戮力與女真逐鹿草原,我大宋可減少投入,坐山觀虎斗;弊者,若真教此子擊敗女真,恐其年輕氣盛,難以駕馭,后患無窮。”
蘇軾也說:“宰相所言極是,此子即將成年,他若為遼主,必是遼人所盼,應會使遼人上下一心與女真決戰,以達成我大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之目的,再者,此子心智與才能皆已初露鋒芒,若能善加引導,或可成為我大宋北方一道堅實屏障。然正如宰相所言,其潛力亦伴隨著風險,一旦羽翼豐滿,未必會繼續甘于受我大宋庇護,若他日此子反戈一擊,或與女真狼狽為奸,我大宋北境危矣。故而,立與不立,還需權衡再三,細細謀劃。”
其他宰執也都是類似觀點,也就是,既覺得耶律敖盧斡是一個合適的人選,又擔心將來耶律敖盧斡會有尾大不掉之勢。
這也正常,現在耶律敖盧斡十五歲了,馬上就要到一個皇帝的盛年。
——一個皇帝登基最好的年齡就是十七歲,太小,孤兒寡母的,容易主少國疑,權臣當道;太老呢,沒干幾天就死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趙俁,他就是十七歲登基,將都已經快走向滅亡的趙宋王朝又給中興了。
而耶律敖盧斡馬上就要到這個皇帝最好的年紀了。
所以,趙宋王朝的一眾宰執有這樣的擔心,才是為趙宋王朝負責、為趙俁負責。
趙俁看向蕭瑟瑟和蕭普賢女,問道:“你二人見解如何?”
蕭普賢女沒有顧忌蕭瑟瑟,直言不諱地說:“臣妾還是原來主張,立許王最佳。”
許王耶律寧是耶律延禧最小的兒子,現在才三歲。
蕭普賢女冷靜地分析道:“許王童蒙無知。立之,易制也。利者:幼主不能親政,必賴輔弼。我可置親信,掌其權柄。恩威并施,易教之。使其知倚我而安,他日親政,必親我。縱遼退女真,幼主之國,亦難脫我掌握,不足為患。弊者:主少則國疑,遼之宗室舊臣或有怨。然可強介入,助許王固位,壓不服者。初或政令不暢,正我深攬其政之機。兩相較之,立許王,雖有小疵,風險可控,遠勝立成年有主見者也。”
蕭普賢女的意思是,耶律寧才三歲,懵懂無知,立他為遼主,最大的好處便是更容易控制。幼主無法親政,朝政必然需由輔政大臣或太后執掌,趙宋王朝便可借此機會,安插親信,把控遼國軍政要務。而且,耶律寧年紀尚幼,心智未開,恩威并施,易于教化,自幼便讓耶律寧知曉趙宋王朝的庇護之恩,明白依附趙宋王朝方能安穩,日后等耶律寧親政,對趙宋王朝的認同感也會更深。
蕭普賢女甚至暗示,等耶律寧長大以后,可以將耶律寧廢掉,再立耶律寧的兒子為新君,總之,就是一直將遼國的皇權抓在趙宋王朝的手上。
如此一來,遼國就會一直在趙宋王朝的控制下。
當然,這也不是沒有壞處,立耶律寧這個小屁孩當皇帝,難免會讓遼人心生不滿,覺得朝政由外人操控。
但這并非無解,趙宋王朝可直接以強勢姿態介入,輔佐耶律寧穩固地位,壓服反對者。
總之,蕭普賢女主張,立耶律寧,然后趙宋王朝更深介入遼國的政務,將其治理權牢牢地抓在手中。
從蕭普賢女的主張上,不難看出她既有深謀遠慮,也有強硬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