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還在計較得失榮辱,一個早就把榮辱踩在腳下,只認結果。
這就是蕭普賢女最可怕的地方——她的狠和果斷,不是性格使然,而是從骨子里認定:政治本就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搏殺,要么贏到最后,要么死得徹底,沒有中間路可走。
張純看著蕭普賢女心想,‘真不愧是在遼國滅亡前一刻還能打爆北宋的女人!’
蔡京和蘇軾也迅速權衡此事的影響和利弊。
結果得出結論:
跟遼國聯合雖然也重要,但遠沒有收復燕地五州、平灤營三州、居庸關等關重要,要是能借此機會兵不血刃的收復這些地區使趙宋王朝完成大一統,就算破壞跟遼國的聯合都沒問題。
更何況,趙宋王朝還是遼國中興唯一的希望,事后,遼人多半不會計較這點小事。
關鍵,趙宋王朝的政治設想,也就是讓蕭普賢女和蕭瑟瑟這兩個趙俁的妃嬪去統治遼國,本來就是對遼人的一種“侮辱”,也不差再用蕭奪里懶和蕭貴妃再給遼人好好矯正一下思想,讓那些類似于蕭奉先這樣務實的遼人確定今后到底誰才是遼國的真正統治者,屁股該坐在哪邊,該為誰效力。
說穿了,蕭普賢女此舉,不僅是在為她自己立威,也是在為趙俁立威,更是在為趙宋王朝立威,而且,她這是在給那些遼國的大臣站隊的機會,以便趙宋王朝分辨出,誰能用,誰不能用,誰可以利用,誰可以重用。
所以,不論是從眼下來看,還是從長遠來看,蕭普賢女的這一布局都堪稱精妙絕倫,其深遠影響不可小覷,極具政治智慧與實操價值。
蔡京看了古井無波的蕭普賢女一眼,眼中閃過一抹贊賞之色:“心智堅韌、手段果決,以遼國存亡為餌,誘使各方勢力入局,自己則穩坐釣魚臺,坐收漁翁之利,好手段,好厲害!”
蘇軾也在想:“看似險中求勝,實則步步為營,環環相扣。不僅巧妙地利用了遼國內部的矛盾,更將我大宋的利益巧妙地編織進了這張政治大網之中,真可謂一石二鳥,一箭雙雕。”
張純心中雖仍不服,卻也不得不承認蕭普賢女的厲害之處,她暗自思量:“我若想在這政治場上立足,就必須學會她這份狠辣與果斷,絕不能再讓個人情緒左右了我的判斷……”
蔡京出列,說道:“陛下,蕭德妃、蕭樞密使此舉雖有些孟浪,卻也是在為大局著想,依臣看,不如先記下他二人之過,教他們戴罪立功,若他們能為我大宋收復燕京,再論功行賞;若他們壞其成,再二罪并罰,不知陛下以為如何?”
蘇軾也出列,說道:“蕭德妃、蕭樞密使此舉,雖看似激進,實則深諳兵法中‘置之死地而后生’之道。她二人以遼后與元妃為餌,不僅可快速試探出遼國內部的忠與奸,更能為我大宋爭取到以政治手段收復燕京的機遇與時間,恁地時,此舉之利,將遠超其弊。”
其他大臣也都說,當務之急是趕緊派可靠之人去燕京斡旋,盡量以政治手段來收復燕地五州、平灤營三州、居庸關等關,而不是以軍事手段去收復這些地區,讓金國趁虛而入,趁著這個機會,把手伸過長城,威脅到趙宋王朝的安全。
臺階有了,趙俁自然就坡下驢親自去把蕭奉先身上的荊條解下,對他說:“燕京之事皆靠愛卿斡旋,需要誰與愛卿同去,愛卿盡管做主便是,朕再給愛卿準備二百萬緡錢引、十萬蒜頭金愛卿放心打點,且三日內朕便親率大軍壓境配合愛卿。”
頓了頓,趙俁又承諾:“此事若成,朕必重賞愛卿,加官進爵,不在話下,凡有功之人,朕皆不吝封賞!”
蕭奉先聞言,俯首叩拜,聲音鏗鏘有力:“陛下隆恩,臣萬死不辭!此次燕京之行,臣定當竭盡全力,不辱使命,為我大宋收復失地!”
趙俁滿意地點點頭,揮手示意蕭奉先退下去準備前往燕京。
蕭奉先領命,轉身離去,背影堅定而果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