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平灤營三州自唐末以來就是漢民聚居區,人口約二十萬,既是農業生產的勞動力,也是遼國募兵(尤其是漢軍)的重要來源,對彌補中京失陷后的人口流失至關重要。
燕地五州與平灤營三州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形成雙核聯動的防御體系:燕京作為“主堡”,承擔政治與核心防御功能;平灤營三州作為“側翼屏障”,保障東部安全與資源通道。
這種協同關系,讓歷史上遼國在中京失陷后仍能維持近兩年的抵抗,直到燕京被金軍攻占、平灤營三州降金,遼國的殘存勢力才徹底失去立足之地,最終走向滅亡。
簡而言之,對此時的遼國而言,燕京是“生存的靈魂”,平灤營三州是“生存的筋骨”,兩者共同構成了其最后的“生存地盤”。
這也就不怪很多遼人舍不得將燕平地區給趙宋王朝了,實在是沒了這里,他們就等于是無根的浮萍。
蕭普賢女早就料到了,有些遼人會反悔,所以,耶律敖盧斡剛登基,她就以前線戰事緊急為由,令耶律大石和蕭干各率領兩萬人馬立即去增援前線。
蕭瑟瑟知道,蕭普賢女在施展調虎離山之計。
好吧,其實所有人都知道蕭普賢女在施展調虎離山之計。
可金軍繼續馳騁南下,已經快突破遼軍的防線了。
這個消息,令遼國的朝臣們一下子慌亂起來,他們也知道,不得不派軍隊去增援前線了。
于是,蕭普賢女將燕京地區的所有遼軍大概兩全都交給了蕭干,讓他立即率兵北上。
同時,蕭普賢女將燕京城的國庫打開,又招募了兩萬遼軍,讓耶律大石帶著北上。
蕭干和耶律大石很清楚,他們將燕京的兵馬全都帶走,是為了給宋軍騰地,等他們再回來,燕京就易主了。
可給趙俁當了近十年幕僚的蕭干和耶律大石,十分清楚,趙俁對燕平地區勢在必得,尤其是在金國越來越強、遼國越來越弱的情況下。
也可以說,趙俁不認為遼國能守得住燕平地區,所以,他必須先將燕平地區牢牢地抓在手上。
為此,如果不能用政治手段收復燕平地區,趙俁一定會動用軍事手段來收復燕平地區。
這才是趙俁親自率軍北上的原因。
而一旦趙俁用軍事手段收復燕平地區,那么遼國可能就失去了利用價值,趙宋王朝或許就不會再跟遼國聯合了。
那樣的話,遼國可能會徹底失去復國的希望。
基于此,蕭干和耶律大石覺得,將燕京的兵馬帶走,其實是在幫助遼國。
所以,蕭干和耶律大石欣然領命,率領燕地的軍隊北上,分別從古北口和松亭關進入草原前去增援遼軍。
蕭普賢女猜對了,等到他們商量將燕平地區割讓給趙宋王朝時,耶律淳出列說:
“大宋雪中送炭,又愿助我大遼復國,按說應將燕京路及平州路割讓給大宋,奈何此二路乃我大遼復國關鍵之地,若割讓給大宋,我大遼只怕覆滅在即,懇請二位太后奏請大宋皇帝陛下開恩,容我大遼再保留此二路些時日,待地方稍定、民心漸安,必當恭謹籌備,親奉圖籍、戶籍,將此二路交還大宋。此非拖延之辭,實乃肺腑之言,萬望大宋皇帝陛下理解!”
知道趙俁不可能答應這樣條件的蕭瑟瑟,搖搖頭:“此事已定,九大王莫要誤國。”
怕耶律淳等人拎不清,蕭瑟瑟又說:“今燕地無兵無糧,自顧尚且不暇,如何能增援前線?唯望大宋出面調停,先給我大遼爭取一些喘息之機。再望大宋借些糧草、兵甲給我大遼,方能解我大遼燃眉之急。若不將燕平之地割讓給大宋,大宋為何要幫我大遼?即便大宋皇帝陛下宅心仁厚,亦何以向國內臣民交代。”
說到這里,蕭瑟瑟用不容置疑地語氣說:“此事早已敲定無須再議,當務之急乃是盡快將燕平之地交割給大宋,與大宋簽訂盟約,為我大遼盡可能多地爭取到支持,而非在此已無法更改之事上再浪費時間,以至橫生枝節。”
蕭瑟瑟話音一落,李處溫、蕭奉先、耶律胡盧瓦等遼臣也紛紛站出來抨擊耶律淳以及那些不想將燕平地區交割給趙宋王朝的遼臣,有人甚至罵這些人言而無信、鼠目寸光、不分輕重緩急,還有人明說了,燕京周圍有趙宋王朝的“百萬大軍”,他們要是冥頑不靈,宋軍肯定會打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