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燕云十六州自五代時被石敬瑭割讓給契丹后,便成了宋朝歷代皇帝心頭揮之不去的執念。
宋太祖趙匡胤立國之初,便將收復燕云地區提上日程。他深知剛經歷戰亂的中原需要休養生息,不愿意貿然動武,于是設立“封樁庫”,打算用積攢的錢財向契丹贖回燕云地區——若契丹同意,便用這些錢來買回燕云地區;若不同意,便用這些錢來發展軍隊,強行收復。
可惜的是,趙匡胤尚未實現這一計劃便突然離世,“封樁庫”的構想也隨之擱置。
宋太宗趙光義繼位后,對收復燕云地區的態度更為激進。他認為契丹占據燕云地區是中原王朝的恥辱,且燕云地區若被契丹掌控,中原將無險可守。
于是,在滅北漢后,趙光義不顧軍隊疲憊,立即揮師北伐,直逼幽州。
起初,宋軍進展順利,一度包圍幽州,但契丹援軍迅速趕到,在高粱河大敗宋軍,趙光義中箭倉皇逃竄,第一次北伐以慘敗告終。
此后,趙光義仍不死心,又組織了一次大規模北伐,卻因指揮不當、各路軍隊配合失調,再次被契丹擊敗,名將楊業也在此戰中被俘犧牲。
兩次北伐的慘敗讓宋朝元氣大傷,趙光義不得不放棄武力收復燕云地區的想法,轉而采取防御策略。
到了宋真宗趙恒在位時,契丹大舉南侵,直逼澶州,宋朝朝野震動。
在宰相寇準的力勸下,趙恒親赴前線督戰,宋軍士氣大振,擊退了契丹的進攻。
隨后,宋遼雙方簽訂《澶淵之盟》,約定宋朝每年向遼朝繳納“歲幣”,遼朝則承認宋朝的正統地位,雙方罷兵休戰。
《澶淵之盟》雖換來了宋遼近百年的和平,但也意味著宋朝暫時放棄了收復燕云的訴求,以金錢換取茍安。
此后,宋仁宗趙禎和宋英宗趙曙,尤其是前者,被官僚士紳集團架空,沒有了先祖那般揮斥方遒、一統天下的豪情壯志,他們在位期間,宋朝與遼朝的關系相對穩定,雖偶有摩擦,但大規模戰爭并未爆發。
到了宋神宗趙頊時期,他支持王安石變法,試圖通過富國強兵為收復燕云地區做準備,卻因變法引發的內部矛盾和對外戰爭的失利而未能如愿,最終只能留下一句:收復燕云者王。
再到了宋哲宗趙煦時期,宋朝雖在與西夏的戰爭中取得一些勝利,但面對強大的遼朝,仍無力改變燕云地區被占的局面。
宋朝的歷代皇帝之所以對燕云地區如此執著,核心原因在于:從戰略上看,燕云地區多山地,是中原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失去燕云,北方騎兵便可長驅直入,威脅中原腹地;從經濟上看,燕云地區農業發達、人口稠密,是重要的財富和兵源產地;從象征意義上看,燕云自古便是中原王朝的領土,被割讓給契丹是奇恥大辱,收復燕云是宋朝皇帝證明自身正統性、彰顯王朝實力的重要標志。
也正是這些原因,讓宋朝的歷代皇帝始終將收復燕云視為己任,從趙匡胤的“封樁庫”到趙光義的兩次北伐,再到后世皇帝的隱忍與籌備,這份執念貫穿了宋朝前期的歷史,成為影響宋遼關系乃至宋朝國運的重要因素。
直到趙俁登基,又經過了十幾年的勵精圖治,趙宋王朝才終于徹底收復了燕云地區,完成了大一統,再也不會被人笑話是一個偏安一隅的殘缺王朝了。
如今的趙宋王朝,比歷史上的大明后期只差云南和遼東,但多了一個河套,實際上已經相差不大了。
以后趙俁終于可以稱趙宋王朝為大宋了。
事實上,這也一直是趙俁的執念。因為沒能收復燕云地區,他始終不愿意稱呼趙宋王朝為“大宋”,因為他覺得趙宋王朝不配“大宋”這個稱呼。
收到張覺率領手下的三萬多人馬離開平州,出了榆關,北上進入遼西走廊,虎賁軍接管了平灤營三州的所有堡寨以及榆關、遼西走廊等關隘重地,并且宋江和吳用已經開始按照大宋事先制定好的軍事計劃布置“關寧錦防線”后,趙俁和大宋的大臣全都很興奮。
趙俁此次御駕親征,最不放心的人就是趙佶,沒有人能威脅到趙俁的皇位,更沒有人能威脅到大宋的安全,所以,趙俁便將趙佶帶了出來。